top of page
頭髮梳

​植物

科技

物,鬼/詭物

「物質」與「植物」詭譎的生態志異對話

撰稿:許立欣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Image by Miles Chang

在中文語境中,「物質」與「植物」這兩詞不但共同享有「物」的概念,同時在聲韻上,字序反過來後,有著近乎同音的巧合。或許這兩個詞彙在音義的互相呼應上,不盡然是個巧合。近年來,西方文學理論評論中有著所謂的「物質轉向」,評論家們開始藉由「新物質主義」(new materialism)上,對於各種跨領域的科學與文化探究產生興趣,像是對於物體的本質性與主體性,以及其與物理學、政治學或現象學上的關聯,或是物質文化在科技發展、政治倫理、社會演化、與歷史美學上所產生的影響與衝擊。──許立欣

鬼屋中的物聯網惡夢

撰稿:林宛瑄 (台灣人文學社理事長暨獨立學者)

鬼屋

來自密西根大學的克菈克(Meghan Clark)與杜達(Prabal Dutta),在2015年一場以物聯網應用為主題的工作坊中,發表了一個運用智慧居家應用程式建立遠距社交連結的構想。這種應用程式可讓兩個居家空間連線並同步化,任一居家空間中某個房間的生活動靜與燈光切換,都會即時傳遞到另一居家空間中的對應房間。例如甲乙兩戶人家安裝了應用程式後連線,甲家人在廚房做菜時,乙家廚房也會傳出甲家切菜開火等的聲音;乙家人出入浴室開燈關燈時,甲家浴室的電燈也會跟著亮起熄滅。

──林宛瑄

科幻夢、龐克魂:文學中的亞穩類

撰稿:曾瑞華 (國立台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圖片 1.png

在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未來的考古學:烏托邦慾望及其他科幻小說》(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 The Desire Called Utopia and Other Science Fictions)中,大寫的科幻(SF)被當成是人類在資本主義霸權時代,透過烏托邦基調的勉力想像——通常是以「惡托邦」或「抵死托邦」(dystopian)的雙重否定形式——對當下種種社會制度與惡劣現況進行審視批判,以促成社會改革的文學形式。──曾瑞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