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編輯室弁言

時間來到2022年春日,全球各國開始與疫情共存;然而,臺灣的疫情卻也同時急速升溫,進退兩難之際,不僅令人頗有詩人艾略特所說,「四月是最殘忍的季節」之感,而五月更是。本次5月號電子報的主編為國立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楊志偉老師,副主編則為臺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副教授辜炳達老師,以「物,鬼/詭物」為主題,希望在大疫之年,透過學人特寫、專題文章、新進學者、好書推薦,與如臨現場等專欄,讓各位讀者無須出門,仍能跟上臺灣學術的脈動。

首先登場的,是「學人特寫」專欄,本次電子報所邀請到的訪談對象,是目前任職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的教授李紀舍老師。李紀舍老師服務於外文學門已二十多年,不僅學術專長包含維多利亞物質主義、新物質主義等,更是國內在非常早期就已開始研究物導向存有論的學者。在本次訪談之中,李老師除了鼓勵大家多多參與學術研習活動,也對如何申請研究計畫與撰寫期刊論文,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意見。同時,李紀舍老師暢談他個人的研究歷史,從早期的全球化與新物質主義,後來轉向十九世紀物質研究,近年則著重探討千禧世代小說,其研究的發展過程與各階段之間的關連,值得一讀。

 

「專題」部分,本次電子報則以「物,鬼/詭物」為主題,主要指向「植物」與「科技」這兩種不同的物質。針對此一主題,本次電子報則刊登三篇文章,撰稿者分別為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許立欣老師、台灣人文學社社長暨獨立學者林宛瑄老師,與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曾瑞華老師。許立欣老師的文章題為〈「物質」與「植物」詭譎的生態志異對話〉,討論「植物」此一「物質」在各種生態與物質的論述,以及中西方志異文體上,所具有的奇特與顛覆地位。簡言之,植物不只是植物,而是彰顯人類世黑暗面的「詭譎之物」。林宛瑄老師的文章名為〈鬼屋中的物聯網惡夢〉,將一切連通上網的智慧型住宅描述成是鬼屋一樣,進而說明物聯網與鬼屋之間的共構性質,「科技之物」因此就有如「鬼物」一般,反之亦然。曾瑞華老師所撰寫〈科幻夢、龐克魂:文學中的亞穩類〉的一文,則探討烏托邦或是「抵死托邦」(dystopia)所帶來的陌異效果,有如龐克樂,提供向人類霸權體制說不的可能,科技想像因此成為革命的起源之地。三篇文章乍看之下,各自關懷不同,但綜合而言,都在談論物——尤其是各種鬼/詭物,無論是擾動人類世或人類習慣思維的植物、或是科技如此無法捉摸的鬼/詭物,還是做為鬼物的科技產物。這些文章與物質,都在討論人與非人之間的鬼魅關係,讓人不禁想到電影《神鬼第六感》(The Others)所表達:誰是人、誰是鬼,並無絕對準則。

 

「新銳視角」單元,則請到目前於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諮詢協作組擔任博士後研究人員的潘建維。他在〈學術—責任—實踐〉一文,介紹他目前所推動的工作,也就是所謂的「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al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USR)。同時,潘建維亦透過他留學英國的經驗,分享英國的大學教授除了學術研究外,亦須從事USR才能升等。換句話說,與社會結合,善盡社會責任,不僅是當代學者可選擇的職涯道路,也是可重思本身研究意義的重要指引。

 

「好書介紹」則介紹本學會重要會員,也是國內資深學者的中央研究院歐美所資深研究員單德興老師。單老師於今年5月即將出版《從文化冷戰到冷戰文化:《今日世界》的文學傳播與文化政治》一書,說明在文化冷戰時代,《今日世界》雜誌如何向華文世界傳播美國文學。透過檢視文化冷戰時代的冷戰文化,單德興老師的著作也讓我們得以反思,當今全球「新冷戰」情勢正在成形之時,相關的文化與政治之意義。

 

最後,電子報「如臨現場」單元則刊載三場比較文學學會Advent讀書會第七至第九場的側記。第七場讀書會的主讀人為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吳建亨老師,講題為「賽博協同計畫(Project Cybersyn):社會主義治理性的創建或控制社會的體現?」,討論Eden Medina分析智利1970年代Allende政府中,學者Stafford Beer所提出的「賽博協同計畫」之背景與起源,以及該計畫對於模控學(cybernetics)概念的改寫,與所衍生的問題。第八場讀書會的主讀人為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廖勇超老師,講題為「人工生命與湧現」,討論德蘭達(Manuel DeLanda)對於湧現(emergence)、降臨(advent)、線性與非線性應果、未然(virtual)與奇異點(singularity)的想法,與哈曼(Graham Harman)對於德蘭達論述的批評。第九場讀書會的主讀人則為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曾瑞華老師,講題為「懸置與新時代的降臨」,討論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所談的第三預存(tertiary retention)、懸置、時代(epokhē)等概念,說明人類在當今充斥著網路控制、加速度與慢暴力的「崩裂時代」(age of disruption),還有什麼生存的希望與可能。三場讀書會與談人與參加者皆討論熱烈,側記人員有條不紊的整理,可說是精準地還原讀書會現場內容,「第三記憶」的確能讓人有身歷其境之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