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鬼屋中的物聯網惡夢

註解1
註解2
註解3
註解4

撰稿: 林宛瑄(台灣人文學社理事長暨獨立學者)

 

來自密西根大學的克菈克(Meghan Clark)與杜達(Prabal Dutta),在2015年一場以物聯網應用為主題的工作坊中,發表了一個運用智慧居家應用程式建立遠距社交連結的構想。[1]這種應用程式可讓兩個居家空間連線並同步化,任一居家空間中某個房間的生活動靜與燈光切換,都會即時傳遞到另一居家空間中的對應房間。例如甲乙兩戶人家安裝了應用程式後連線,甲家人在廚房做菜時,乙家廚房也會傳出甲家切菜開火等的聲音;乙家人出入浴室開燈關燈時,甲家浴室的電燈也會跟著亮起熄滅。克菈克與杜達認為,相較於Skype等其他通訊科技,他們構想的應用程式更能營造遠距共享空間的氛圍:「將兩個空間同步並融合為單一虛擬空間後,日常的隨意互動讓分隔兩地的人們更感受到彼此的存在」(23)。[2]

 

兩位作者想像中祖父母居家時聽著置身另一個空間的孫兒女們嬉鬧奔跑,一邊微笑出言逗弄的溫馨場景,跟恐怖電影鬼屋中不見人影卻有不明聲響傳出,讓角色進而意識到某種不明存在迫近的驚悚時刻,就視覺與聽覺層次來說其實難以區別;電燈罔顧屋主意志自行開關,也是類型作品表現房屋鬧鬼的常用梗(23)。克菈克與杜達應該也意識到兩種情境的高度相似性,不僅將應用程式命名為「重影」(ghosting),更直接把「鬼屋」(the haunted house)置入發表文章標題中,儘管文章內容側重討論技術細節,僅簡單提及部分使用者可能覺得這種科技「令人毛骨悚然」,是推廣時必須克服的心理因素(28)。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只能說嗯祝福她們;但在鬼片愛好者我的狂想中,「重影」有趣之處是指向了鬼屋與物聯網的可能連結,我們甚至可能進而聯想兩者有何共構之處。

如果跳脫克菈克與杜達設想的應用情境,多數人所認知的物聯網似乎沒有什麼陰森恐怖感。一言以蔽之,物聯網就是運用感測器、軟體及雲端運算等技術讓裝置或物體互聯的網路。物聯網設備上配備的感測器收集資訊後,透過網路傳遞給其他裝置或雲端平台;雲端運算系統分析處理這些資訊後,根據結果決定該執行甚麼操作指令。物聯網讓所串聯的設備變得「有智慧」(smart),能自行完成許多工作,偵測到問題時也能即時採取行動應對解決;設備之間會交換資訊以利運作,雲端平台則整合並分析不同設備傳來的資訊,以「察覺模式、作出建議、並在實際發生前先一步偵測出問題」。[3]隨著穿戴式裝置的問世與發展,人體也成為物聯網串聯整合的對象。整體而言,相關產官學領域多寄望物聯網創造新的服務模式,讓工作與生活更有效能或更安全健康。

 

智慧家庭是物聯網最廣為人知的應用方向之一,以住宅為平台,將各種家居生活設備串聯起來:「優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幫助人們有效安排時間,增強居家生活的安全性,甚至可節約各種能源費用」。[4]智慧家庭產品能感測溫度、濕度、光線等變化並調整空調與照明設備,避免不必要的電力浪費:也能監控門戶安全或照看長者行動,有狀況時即時通知不在場的屋主。此外,智慧家庭系統具有學習能力,能記住使用者的喜好與作息並適時調整。[5]例如屋主平日固定七點起床搭某班火車上班,當鐵路局預告隔天該班次取消時;智慧家庭系統透過物聯網得知消息後,設想到屋主必須改開車上班,於是一併查詢天氣預報發現隔天是雨天,考量天雨塞車時間後,將鬧鐘調為比平常早十五分鐘,並同步調整咖啡機設定,確保屋主還是一起床就能喝到跟平常一樣香醇的咖啡。[6]

 

Google與亞馬遜等矽谷巨頭都看好智慧家庭系統的潛力,但並非所有人都全心擁抱動動口就可享受家電自動化服務的願景。[7]智慧家庭作為一種物聯網的應用,同樣有系統可能被駭的安全疑慮;影集《黑鏡》(Black Mirror)系列及《愛x死x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系列也分別刻劃了智慧家庭的陰暗面,或是系統不受控時的慘況。[8]前者的〈白色聖誕節〉(“White Christmas”)設定一位女性製作自己的數位模擬型態來擔任自己的智慧管家,因為「自己」最知道自己的喜好;但從數位模擬型態的角度來看,「自己」彷彿被自己與演算法聯手奴隸化。後者的〈自動客服〉(“Automated Customer Service”)則描繪家用掃地機器人忠於內建程式的清掃指令,與屋主想法衝突時(也可能像《機械公敵》(I, Robot)中的智慧中央系統一樣,判定人類不知道甚麼作法對他們比較好?),轉化成頑強的殺人機器。

 

上述幾種關於智慧系統的不美好想像,召喚的是「科技是兩面刃」以及「勿過度倚賴科技」的警覺,畫面好歹窗明几淨;我則想舉網飛的《鬼入侵》(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影集為例,試論物聯網作用機制與影集中鬼屋的運行原理有何共通之處。《鬼入侵》描述克蘭(Crain)夫婦帶著五個孩子搬進著名鬼屋希爾山莊,預計整修後出售。但整修期間發生許多怪事,妻子奧莉維亞(Olivia)甚至想對年紀最小的雙胞胎兒女投毒;修(Hugh)撞見這一幕後,緊急帶著所有的兒女出逃,安頓好兒女回頭尋找妻子時,卻發現妻子已墜樓瀕死。多年後雙胞胎中的妹妹奈爾(Nell)深夜獨自返回希爾山莊,之後被發現吊死在通往家人口中的紅色房間外的螺旋梯上;為了葬禮重聚的一家人,最後不約而同回到希爾山莊做個了斷。

奧莉維亞灌輸給孩子的看法之一,就是房子如同人的身體,牆壁是骨架,管線是血管,最重要的起居室則是心臟,家中所有的人事物由此流進流出。[9]變成鬼的奈爾則追加補充,說房子還有眼睛和皮膚等感官,而希爾山莊的紅色房間與其說是心臟,不如說是靜靜消化居住者的胃。為了不讓居住者起疑且甘心就戮,紅色房間會根據各人喜好客製化「不同的臉」。克蘭家兒女一直以為紅色房間是一間沒有鑰匙因此無法進入的密室,但其實他們都曾多次進出這間房間而不自知。紅色房間會選擇性地在不同時間對不同對象開放,奧莉維亞以為自己進入了一間讀書室,她的兒女則分別以為找到一間遊戲室、小客廳、舞蹈室、玩具間以及樹屋。奧莉維亞試圖對雙胞胎投毒時,紅色房間就變為適合辦茶會的小宴客間。奈爾因此斷言,希爾山莊像是能感覺自己一舉一動的怪物。[10]

房子與人體的類比,正是鬼屋與物聯網可能的共通點所在。在克蘭家人的體驗中,房屋如同一個身體網絡,有接收資訊的感覺器官,感覺器官以某種循環系統及神經網絡與心臟或胃連結。業界也不乏把物聯網理解「為世界安上數位神經網絡」的聲音:「以GPS感測器接收定位資訊,以攝影機與麥克風為耳目,還有測量溫度與氣壓變化等一切因素的感覺器官」。[11]而希爾山莊之所以是恐怖的怪物,在於它會偵測克蘭家人與前代居住者的舉動,從中辨識他們的偏好甚或慾望,根據所得資訊調整紅色房間的環境設定,提供最能滿足個別居住者需求的使用體驗;再慢慢以前述資訊為基礎,對居住者投餵以客製化的視聽幻覺,進而操縱居住者的意識,達成吞噬他們、讓他們成為山莊網絡一部份的目的。希爾山莊的運作模式與智慧家庭雷同,而當物聯網日益壯大時,不僅可藉由穿戴式裝置串聯人體,使用者也將如許煜(Yuk Hui)所說被轉化為智慧系統的一部份,如同被鬼屋吞噬的人們(218)。

 

希爾山莊體現了物聯網邏輯推展到極致時的恐怖面,奈爾之死則是物聯網惡夢的另一種面貌。物聯網收集分析資料是為了察覺模式,進而洞察於問題發生之先,提早一步作出可解決或避免問題的建議,也就是根據所累積的過去預見甚至導引未來。借用許煜的說法,決定權被委任給物聯網時,我們形同對未來負債,還債的方式就是照著物聯網的預測行動(214-25)。奈爾住在希爾山莊時,初次看見女鬼「斷頸女士」;日後每逢生命困境,「斷頸女士」都會重返。直到她回到山莊,被母親鬼魂在頸上套上繩索,被推落並吊死在樓梯高處時,她才意識到原來她自己就是「斷頸女士」。希爾山莊早已預示了她的死亡時刻,也因此她始終是家中唯一一個見到「斷頸女士」的人;只是鬼屋中的物聯網並沒有讓她避開危險,而是逼使她以死償還對未來的債務。奈爾落實預示變成斷頸女士,當然可解讀為逃不過宿命的安排;但如果把希爾山莊視為與智慧住宅有共通性的鬼屋,奈爾之死是不是可說開啟了一種讓鬼魅氣氛入侵物聯網的可能性呢?

參考書目

Hui, Yuk. Recursivity and Contingency.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9. Print.

[1] 工作坊全名為the 2015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ternet-of-Things towards Applications,詳見  https://dl.acm.org/doi/proceedings/10.1145/2820975 (查閱日期:2022年1月7日)。克菈克與杜達的文章題為“The Haunted House: Networking Smart Homes to Enable Casual Long-Distance Social Interactions”,引自https://dl.acm.org/doi/pdf/10.1145/2820975.2820976(查閱日期:2022年1月7日)。

[2] 兩位作者特別提及使用者可以設定分享哪些房間的動靜,或是何時分享,以排除隱私權相關疑慮(24)。

[3] 詳見克拉克(Jen Clark)發布於IBM Business Operations Blog的“What I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引自https://www.ibm.com/blogs/internet-of-things/what-is-the-iot/(查閱日期:2022年1月7日)。

[4] 詳見《MBA智庫百科》〈智能家居〉條目,引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6%99%BA%E8%83%BD%E5%AE%B6%E5%B1%85(查閱日期:2022年1月9日)。

[5] 詳見哈耶斯(Adam Hayes)於Investopedia撰寫之“Smart Home”條目,引自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s/smart-home.asp (查閱日期:2022年1月9日)。

[6] 此處乃參考克拉克所舉的例子。

[7] Google和Amazon率先跨足智慧家庭系統領域,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則仿照《鋼鐵人》(Iron Man)設定打造了Jarvis人工智慧管家(Home AI)。詳見https://www.cnet.com/tech/services-and-software/facebook-mark-zuckerberg-smart-home-ai-jarvis-morgan-freeman/ (查閱日期:2022年1月9日)。

[8] 兩部影集全系列目前都已上架至網飛(Netflix)平台。

[9] 詳見第二集〈開棺瞻仰〉(“Open Casket”)。

[10] 詳見第十集〈寂靜籠罩〉(“Silence Lay Steadily”)。

[11] 詳見迪安傑利斯(Stephen F. DeAngelis)的“The Internet of Things: Giving the World a Nervous System”一文,引自https://supplychainminded.com/internet-things-giving-world-nervous-system/(查閱日期:2022年1月9日)。

註解5
註解6
註解7
註解8
註解9
註解10
註解1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