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活在人類世:從活得不像人,到活著不僅是人
撰稿: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我們活在自相矛盾的時代。在上個世紀開端,奧地利的神經醫學家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建立了心理分析(Psychoanalyse, Psychoanalysis),標示了人類心靈和大腦一樣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儘管在一世紀之後,腦神經的實驗科學因著測量儀器的精進突飛猛進,心靈的運作卻不一樣真的變得清晰。在這個世紀開端,荷蘭化學家克魯岑(Paul J. Crutzen)和美國海洋科學專家斯坦默 (Eugene F. Stoermer)共同主張,人類在地表上的活動已經對地球系統的運作造成深遠影響,以致於可以說進入了「人類世」(Anthropocene)(Crutzen and Stoermer 2000)。在我們身處的二十一世紀初,人類的心靈依然晦暗不明,人類的行為影響卻開始逾越行星界線,破壞自身生存之所繫。
「人類世」一詞的首要意義,其實並不在於地質時期的命名,而比較是另一組時代危機的意識。許多對人類世命名的批判都在質疑問題診斷的偏差,並改以許多更正確的、或更具備政治行動性、或更有倫理意涵的命名,包括資本世(Capitalocene)、蘇魯世(Chthulucene)、種植世(Plantationocene)、生態世(Ecocene)、人穢世(Anthrobscene)等。每一種命名都有其意義,但其意義始終不在於命名本身,而在於命名政治所涉及的診斷、分析、拆解、思考與行動方向。人類當然並不是一個同質化的行動單位,但人類在各個層次上的自相矛盾正好是人類世生態政治中無可迴避的線索。在這些線索中最突出的面相之一,正是當代人類的認同危機,亦即人類如何理解自身作為個體、群體,乃至於一個物種,或其他分類方式,在整個更大生命網絡中或行星系統裡所佔有的地位或意義。
什麼叫做活著?在這座行星上,活著通常表示有一個身體,棲居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偏好特定的氣候、地貌、水文、岩象,還有許多共同棲居的生命個體與模態,不斷穿越界線的新陳代謝與反饋迴圈。有一個身體,無論多大多小,都因著這個身體而得以進行特定的感受、紀錄與行為,受限而自由,流動而固執。在當代人類世的生態危機意識中,活著本身成為一個問題,這不僅延續了人類自古以來的階段鬥爭,更凸顯了人類物種的生存困境,以及人類群體的生活方式對自身及其他生命形式,乃至於地球本身持續造成的衝擊。在現代歷史中,人類認同的危機持續浮現、累積與轉型,在各個層次上,人類因應挑戰提出解答的同時,也往往製造新的危機。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及其相應的新自由主義已經走到了生態崩潰的臨界點。人類世的生態危機,同時也是人類經濟制度的道德危機,以及人類認同的政治危機。在所謂高科技、高產能的社會,依然有很多人類過著「活得不像人」的生活,連帶地,許多非人生物也過著不像這種生物應該過的生活。特定生物或生命形態「應該」過怎樣的生活?這個以往看似僅適用於人類的倫理思考,其實早已是生命科學的關鍵提問,同時也是人類世生態政治的核心議題。
生命、身體、心靈、地方密不可分。人類的地方認同所包含的不僅是人類元素,而包括許多非人類的異質生態要素,尤其是各種生命形態之間的關聯,也包含各種人類棲位建造的物件與科技延伸物。1990年代初的批判地理學挑戰對地方的靜態想像,提出一個時空動態與延伸的「地方感受」概念(Massey 1991)。而今,我們可以問,所謂的「地方感受」是不是全然人類的?在特定的地方感受中,人類以外的生物或存在具有怎樣的地位,不僅對人類而言,還包括對非人類的存在而言。透過演化認知學的研究,我們知道,非人類的生物確實擁有獨特的地方感受,以及在特定地方生活的技術,乃至於對特定地方的記憶與認知延伸(Chittka and Thomson, eds. 2004)。
我們有沒有能力去想像與認識,在這座行星上,多樣化生命的生存立足點,其和人類的生存立足點之間有著複雜的共生演化關係,但也有著人類存有無法觸及的深度?所有的生命都有其體現的知識。而科學,作為人類獨特的生命活動,不斷把我們帶到更多知識的領域,同時也提醒我們必須接受那些依然或始終深不可測的部分。此外,我們必須切記,所謂「人類」和「非人類」不宜成為另一個大寫的二元對立,而必須被視為在演化場域中動態的越界連結網絡。換言之,「人類」和「非人類」等語詞乃是一種架構問題的方式。透過對於每個具體生命形式的深度觀察、感受、紀錄、理解與詮釋,我們確實可以重建其獨特的生存立足點。
對我來說,活在人類世,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從「活得不像人」的焦慮,以及想要「活著像人」的抗爭,走到實踐「活著不僅是人」的跨物種結盟政治,擴展交織性的政治概念,以期同時關照性別、階級、種族、地方、物種等多重向度。畢竟,地球作為一個獨特的行星系統所呈現的樣貌,乃是由棲居於此並持續演化的各種生命樣態所共同參與形塑,此為蓋婭(Gaia)的真實意涵。大地、生命、科技與靈魂的交織演化將是人類世蓋婭政治的核心議題,倘若我們有幸一起活著去思考。
徵引書目
Chittka, Lars and James D. Thomson, eds. 2004. Cognitive Ecology of Pollination: Animal Behavior and Floral 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Crutzen, Paul J., and Eugene F. Stoermer. 2000. “The Anthropocene.” IGBP Newsletter 41: 17-18.
Massey, Doreen. 1991.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Marxism Today (38): 24-29.
Vu, H. T. and Lee, T. T., 2013. Soap Operas as a Matchmaker: A Cultivation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South Korean TV Dramas on Vietnamese Women’s Marital Intention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90(2), pp.30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