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熱氣球
如臨現場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SB電纜
【媒介(Mediation)研讀班No.10
​「一的數位性」

​主講人:涂銘宏(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與談人:林建光(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撰稿:謝伊柔(台灣大學外文系博士候選人)

事實上,與其說Laruelle建構了特定的哲學體系,他更像是一個概念的摧毀者。然而,儘管他的思想裡並沒有提出直接關於數位性的思考,但其「非哲學」對於哲學的挑戰,實際上就是一種以非數位的方式,來回應數位邏輯的路徑問題。那麼,所謂哲學與數位(性)的關係為何?對Galloway而言,哲學問題和數位性的窠臼很像,都是一種進行區分(making distinction)的邏輯。
──涂銘宏x謝伊柔

數字社交媒體
【媒介(Mediation)研讀班No.11
「存世感性」的存取

​主講人:吳建亨(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與談人:廖勇超(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撰稿:楊志偉(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吳建亨教授也提醒,透過探討二十一世紀新媒體與存世感性對人類經驗的影響,漢森並非要拋棄人類與主體,而是企圖複雜化所謂的人類,並擴大主體的指涉範圍,藉此在去除人類中心主義的同時,發展某種後人類經驗本體。易言之,新媒體的作用仍然具有某種藥理作用:一方面作為毒藥,去除人類中心主義,一方面用作為良藥,打開與人類經驗相關、但無法為人類當下感知的存世感性經驗層次。
──吳建亨x楊志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