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法國戲劇在臺灣當代劇場的譯介、改編與接受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羅仕龍助理教授
「後戲劇」論述自上世紀末以來席捲全球,法國陽光劇團(Théâtre du Soleil)則於2007、2012年兩度來臺,以集體編創結合文本拼貼的演出驚豔本地觀眾。然而,臺灣劇場二十餘年來譯介與改編法國戲劇的過程中,始終不難見到劇作家身影。其中最為人熟知者,當推戈爾德思(Bernard-Marie Koltès, 1948-1989)。1997年,任教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的楊莉莉教授出版《戈爾德思劇作選》,讓台灣讀者見識到法國當代戲劇的哲思與文學價值。《在棉花田的孤寂》(Dans la solitude des champs de coton)一劇是臺灣最常改編演出的戈爾德思劇作:黎煥雄2010年導演的臺灣人力飛行劇團版本融入本土音樂創作,徐堰鈴、王安琪則於2018年兩廳院戶外演出沉浸式劇場版。戈爾德思甚至已列入臺灣的戲劇研究所入學考題,其文學正典地位已然為臺灣高等教育接收。
另有兩位法國當代劇作家,亦借重學院譯介與改編而為臺灣劇場認識。一是拉高斯(Jean-Luc Lagarce, 1957-1995),一是維納韋爾(Michel Vinaver, 1927- )。拉高斯以文字簡潔著稱,同時藉由語法結構的歧異性呼應人際關係的多義性與不穩定。在楊莉莉教授的引介之下,北藝大戲劇系率先於2011年畢製演出《只是世界末日》(Juste la fin du monde),以青少年與家庭之間的衝突為切入點。此劇經筆者重譯後,2016年刊於南京大學文學院期刊,適逢加拿大導演多藍(Xavier Dolan)執導的電影版在臺上映。2018年,On and IN表演工作室將《只》劇稍加改編,以《餐桌上—只是世界末日》之名上演,原作的詩意語言轉化為更顯親密感的臺灣日常語言。拉高斯另一劇作《遺忘前的最後悔恨》(Derniers remords avant l’oubli)亦由筆者所譯,刊載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期刊,2013年由旅法多年的導演謝東寧執導,在同黨劇團主辦的「先聲奪人:當代經典讀劇節」讀本演出,回歸劇本最質樸的形式與元素。
上述戈爾德思、拉高斯、維納韋爾等劇作家都有相當的文學成分,在法國雖常被納入中學、大學的語文教育之中,但若非已故則年事已高。近年較受臺灣劇場界注意到的劇作家,則當推波默拉(Joël Pommerat, 1963- )。筆者於2015年譯介有《兩韓重新統一》(La Réunification des deux Corées)片段,刊載於南京大學文學院期刊。劇本標題看似政治,其實是談論愛情生活裡的各種你情我願、欲拒還迎;以不同伴侶之間的愛情片段,串接為一齣兼具可讀性與可演性的作品。本劇後有周伶芝全譯本,劇名修訂為《兩韓統一》,收於2016年耿一偉策劃、法國在臺協會支持出版的《無愛時代的詩意告白:當代法國劇作選》一書。書中除《兩》劇外,另收有巴代阿(Alexandra Badea)、畢(Olivier Py)、朗貝爾(Pascal Rambert)等作者的劇本,可說是近年較為全面介紹法國21世紀劇作的專書。本書譯介的劇本或劇作家,多有與臺灣劇場合作的成果。例如2017年臺大戲劇系畢業製作即從波默拉《兩韓統一》刪節改編而來。巴代阿《歐洲聯結》(Europe Connection)在臺、法兩地巡演,因地制宜而有演員搭配不同,使得演出意義更有多向度的解讀可能。朗貝爾《愛的落幕》(Clôture d’amour)則與臺南人劇團跨國合作,甫於2019年3月演出。
波默拉、朗貝爾、畢等人除了撰寫劇本之外,其導演才華同樣令人注目。波默哈編導的《仙杜拉》(Cendrillon)、《小木偶》(Pinocchio)、《小紅帽》(Le petit chaperon rouge),陸續於2015至2019年間來臺演出,可說是近年最活躍於臺灣劇場的法國導演。劇本收錄於王世偉、賈翊君共同完成的《喬埃.波默拉的童話三部曲》劇本書,2017年出版。波默拉在法國雖非專事童話改編,但卻以三部兒童文學作品贏得臺灣觀眾喜愛,為法國戲劇的文學色彩更添一筆。
相較於其他西方國家,法國當代劇作家在臺灣能見度較高,原因或許正在於法國長期以來著重戲劇的文學價值。反過來說,臺灣劇場在引介法國經典戲劇作品時,似乎也較偏好文學大家之作。例如巴黎市立劇院於2016、2018年兩度來臺,演出作品分別是尤涅斯柯《犀牛》(Rhinocéros)、卡繆(Albert Camus)《圍城》(L’État de siège),導演皆為該劇院(前)總監德馬西—莫塔(Emmanuel Demarcy-Mota)。年輕導演喬利(Thomas Jolly),則於2018年帶來法文版莎翁名劇《理查三世》(Richard III)。關心人權、移民議題的法國導演包貝(David Bobée),其《烈愛.波姬亞》(Lucrèce Borgia)改編自大文豪雨果劇作,曾於2015年來臺演出。十九世紀喜劇作家拉比什(Eugène Labiche)所作《一頂義大利草帽》(Un chapeau de paille d’Italie),則於2012年由沙丁龐克劇團改編為載歌載舞的音樂劇《帽似真愛》。
傳統戲曲舞臺亦未錯失改編法國經典戲劇的機會。一心戲劇團的歌仔戲《揪咪!愛咋》改編自馬里伏(Marivaux)的《愛情與偶然狂想曲》(Le Jeu de l’amour et du hasard),由熟諳中文的法國導演漢柏(Lukas Hemleb)執導,將十八世紀的中產階級愛情趣味融入才子佳人框架。國光劇團今年3月則與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合作,結合京劇、南管與現代舞蹈之長,改編拉辛(Jean Racine)古典悲劇《費特兒》(Phèdre)。
從古典到當代,從經典名著到跨文化融合,法國戲劇基於其厚實文本,藉由臺灣創作者的靈構巧思,改編再生為一道道東亞劇場風景,可說是臺法戲劇交流近年最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