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編輯室前言
鄭愁予說:「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編輯室表示:「春假不來,28期電子報不出。」感謝各位會員耐心等待,隨著春裝新品上市,本期電子報也以全新面貌隆重登場。開春第一炮邀請到梁文菁教授擔任客座主編,企劃「當代歐洲戲劇展演在台灣」專題以及人物專訪,以下為梁教授提供的專題/專訪弁言:「當代台灣戲劇,受到西方戲劇美學影響深遠,而當今歐洲劇作豐沛的創作能量,也在近十幾年開始,展現於台灣舞台上。不同於其他文類,戲劇文本原本是為舞台搬演而做,透過展演,劇作的可能性更能發揮。這些新劇作,無論是原作或是翻譯過後的中文版,較少受到學界的關注;本次專題,便策劃由三位分屬不同學系之學者,說明法國、英國、德國、愛爾蘭現當代劇作在台灣舞台上的演出概略,其中羅仕龍與梁文菁主要將焦點放在當代劇場展演,而高維泓則將視角拉遠,細細說明了愛爾蘭戲劇在台灣的展演史。三篇文章切入角度不盡相同,但期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師友對多元的現當代劇場領域之興趣。除此三篇文章,本期亦有一篇蘇子中老師訪談稿,從子中老師的學思歷程,也可以看到戲劇及劇場研究跨越文本、理論、歷史、身體實踐之獨特路徑。」
欣逢幾位學會會員的新作出版,本期電子報收錄三篇精彩書訊。張文薰教授翻譯的《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為前田愛《都市空間のなかの文学》的中文譯本;已然故世的前田愛在台灣較少為人知,但本書乃二十世紀日本思想名作之一,以有別於日本文史研究主流的思辯方式,提出別開生面的都市論述。馮品佳講座教授主編的《再現黑色風華: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收錄十六篇非裔美國文學研究論文,呈現臺灣學者對全球化美國文學研究的參與及貢獻。在《再現黑色風華: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中,中研院單德興特聘研究員延續其前兩本亞美文學著作的關懷,從臺灣學者的發言位置出發,探討亞美文學研究的多重視角與多元現象。除書訊外,本期亦推出深度書評。梁孫傑教授在〈蚵仔,你好嗎?:黃宗潔《倫理的臉》〉一文中,探究怎樣的想像力才能建立人與感知活物及非感知非活物之間的連結,以召喚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倫理樣貌的感受力。
學術活動側記方面,馮品佳講座教授於2018年11月主辦跨領域醫學人文研究國際研習營,27期已刊登部分場次側記,本期新增三場由台大外文研究生團隊協助完成的活動記錄。楊岱陵整理Michael Davidson教授主講的〈捕捉聲音:障礙詩學中的感官如何重組〉,以及Sally Chivers教授以〈內疚與照護:Soucouyant中的「遺忘記憶」〉為題的演講。前者強調健聽社會標舉的價值觀限縮了多重感官經驗的可能性,障礙研究的目的即是要發掘抵抗常態關係、重新部署感官的方法。後者審視電影與文學作品如何呈現失智症的照護問題,以及記憶的失落對世代傳承造成的衝擊。Michael Davidson教授的另一場演講〈失能的現代主義:一個疾病的美學〉由楊奕琦協助整理,演講探討現代主義者視為文化衰退象徵的患病身體,如何以康復期的姿態挑戰既定的健康意象,生成嶄新的身體經驗。
本期報導的另外兩場活動是本會媒介(Mediation)研讀班的系列場次。首先登場的是黃涵榆教授主講的〈沒有我們的世界〉,由李育霖教授主持、鄭如玉教授側寫。黃涵榆教授闡述Eugene Thacker詮釋世界的三種方式、以黑金屬為起點對惡魔學所作的思考、以及認為生命比死亡恐怖的另類主張,探討Thacker如何將哲學思考逼至理性的界限,進入到無法思考的非人世界。研讀班第二場是廖勇超教授主講的〈怪物世〉,由黃宗慧教授主持、沈聿宣同學側寫。廖教授指出,Donna Haraway提出的觸手認識論與翻花繩意象,都指向物種之間相互依存與串聯所產生的多重可能性,亦即相對於自生發的共生發法則;因此Haraway反對人類世(Anthropocene)與資本世(Capitalocene)的概念,並提出以多觸鬚生物Chthonic ones等為代表的怪物世(Chthulucene),期待人類思考自身在怪物世共生發關係中的倫理責任。黃宗慧教授並從Haraway經常引述的Tom van Dooren出發,補充人類應學習理解其他物種,並承擔與牠們共享空間的倫理責任。
兩場研讀活動都激發出精彩的問答與討論,例如第一場主持人李教授提及哲學的恐怖是否可與德勒茲的becoming-monster作比較,以及第二場中洪凌教授將Chthulucene改譯為觸生世的建議等等。如同廖教授導讀Haraway著作時的期待,學術討論過程中,各方拋出的概念與議題會如觸手般任意生長,探索各種可能的連結與非連結;我們所讀過的每一本書,好吧雖然有時只讀了斷簡殘篇,也都形成了翻花繩的結點,要求我們回應,也迫使我們走出原先的思考框架,與之形成新的共生狀態,此皆所以讀書/討論之樂樂無窮也。春天到了萬物生長,且讓我們伸出探索學海與世界的觸手,一起共生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