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類世與超物件作為文學研究的嶄新領域

撰文:許景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

 

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向大家自我介紹。我住在台北,家中養有大黃米克斯犬一隻,名字是 Susie,人見人愛。

我於去年十一月自台師大英語系取得博士學位,畢業論文題目是《人類世中的文學:以超物件閱讀二十一世紀美國小說》。二十一世紀已過了五分之一,累積了不少的重要文學作品,我在論文裡細讀了三本美國小說,以人類世為理論框架,意在凸顯人類行為對地球各個系統與面向在我們所屬的「人類世」時代所產生的普遍影響。我們對地球的全面性影響,意味著在人與地球之間的關係中,是由人類扮演決定性的角色,但同時因為「人類」是個抽象的集合,實際上僅有個人與群體,所以人類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並無主導性。人類世的各種系統性問題——如全球暖化、錯誤資訊的網路散播等等——都存在於這「決定性」與「主導性」之間。換個角度想,決定性與主導性的差別,亦即人類集合實存與否的問題,也可以看成是如何覓得共同世界(world)的問題。寫實小說的故事世界無此問題,我認為是因為小說世界是按某一(或某些)主題而形塑,倘若能於文本外找到對應的現象,或許有助於解決(或適應)人類世的系統性問題。

 

莫頓(Timothy Morton)的超物件(hyperobjects)也許有這樣的功能,簡單來說,「物件」這裡是指所有的現象(包含實存的、抽象的、矛盾的等等),一般而言我們習慣去思考與人相仿或比人小的物件,假如去思考比人大許多的超物件,會發現它有若干特性,可以歸納成「存在於更多維度之中」。將小說主題看成超物件,並去分析它如何形塑故事世界及世界中的人與其它物件,我認為能讓我們更了解超物件在文本外的運作與影響,借此尋得人類集合的多重世界,分別與各個超物件相應。

 

我一直對小說的形式與主題之間的關聯有興趣,目前研究成果中有針對社會邏輯、數位性、失能、梵二宗教觀、創傷、領導能力、人物頓悟等的形式分析,目前正著手以形式分析探索福克納《墳墓的闖入者》的種族觀。依我淺見,小說乃至於文學的獨特貢獻在於形式,而主題研究(thematics)是跨文本、甚至跨到文本外的,以形式分析研究小說主題,即是在探索文學如何與文本外的現象產生何種辯證關係?文本內、外的關聯與交互影響,正是比較文學的核心關懷之一吧!

 

在未來學會舉辦的活動當中,相信我們有很多見面的機會,可以多多向各位老師與前輩們請教學習,期盼在文學的探索道路上,跟隨大家一起成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