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代新劇作於台灣的展演:英國與德國篇

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梁文菁副教授

     2009年,英國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劇作集中文版發行,讓台灣觀眾一窺英國當代劇作新風潮。肯恩的第一個作品《驚爆》(Blasted),早於1995年的英國首演便獲得劇評及觀眾一致的注目,也引爆了英國持續至今之「新劇作的文藝復興時期」(2001:xii;2011:16),有趣、實驗性質強烈的新劇本,在過去近二十多年來,不斷成為焦點,成為英國劇場不可忽視的潮流,甚至成為「英國劇場的核心」(ibid.)。1990年代引爆的創作能量,在二十一世紀持續著,2000年至2010年間,至少有3000個新劇本創作,是1990年代的兩倍之多。

     這股新劇作風潮,為受到英國政治風向轉變所帶來的改變而起:布萊爾於1994年成為英國工黨領袖,在1997年贏得普選,上台成為首相,結束自1979年柴契爾夫人當政之後的保守黨政府,政黨輪替之際,帶動了對於社會福利、經濟改革、藝術補助等多方面的省思;當年僅44歲的布萊爾正式上台後,英國樂觀的氛圍尤其反映在流行音樂及藝術創作上,蔚為風潮的英式搖滾(代表團體如Blur、Suede、Pulp等樂團)引領出「酷不列顛尼亞」(Cool Britannia)之青年藝術文化。這波創作能量也展現在劇場裡:也唯有顯酷、創作與年輕人相關的議題,才能讓保守黨執政時期過於中產階級化的劇場產生新的契機。代表劇作家包括昆普(Martin Crimp)、肯恩(Sarah Kane)、麥唐諾(Martin McDonagh,可見本期電子報高維泓老師一文)、瑞芬西爾(Mark Ravenhill)、史緹芬斯(Simon Stephens),其中風格直接者,英國劇評人席爾茲(Alexs Sierz)曾以直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形容之。這些新劇作亦風靡歐陸,影響到許多國家對新創作的投入,例如,德國柏林一群作家在1997年成立「新形式劇場」(Theatre of a New Type),希望能再製英國皇宮劇院「劇作家劇場」的蓬勃創作力。

     學者及劇評也看好席捲歐陸的新劇作風格。德國戲劇學者雷曼,從近代德國不斷翻新既存劇場美學的角度切入,引介「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c theatre, 1999)的概念,影響當代劇場論述深遠;此領域的代表作品,即是肯恩的 4.48 Psychosis 與馬丁・昆普的《做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 1997)的作品。在台灣,因為課堂上的討論(例如,筆者曾自2011年起於清華大學開設過「後戲劇」專題課),以及台北藝術節與德國歌德學院的密切合作,受到後戲劇劇場美學影響的新劇作,已集結成《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2012)、《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2015),讓中文讀者貼近德國當代劇場的脈動。

     近年了除了看到德國藝術家來台巡演的作品——如國家劇院2015年引介法爾克・李希特的《歸屬之複雜》(Complexity of Belonging)、台北藝術節在2015年引介黛亞・洛兒(Dea Loher)的《失竊的時光》(Diebe)以及2016年亞葉・洛能(Yael Ronen)的《共同境地》(Common Ground),在台北歌德學院的支持之下,台北藝術節數度媒合台灣劇團及德國劇作家,共同製作當代新創作——如2015年與楊景翔演劇團合作安雅・希苓(Anja Hilling)《雨季》(Monsun)、與2012年與台南人劇團合作羅蘭・希梅芬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的《金龍》(Der goldene Drache),並促成由黎煥雄導演、兩廳院旗艦節目台北劇場藝術節(TIFA 2016)委託演出的魯茲・胡伯納(Lutz Hübner)的《公司感謝你》(Die Firma dankt)。

     相較於幾大藝術機構對德國當代劇作的強力支援,引領當代新劇作的英國作品,在台灣的舞台搬演雖亦有之,但相對性地較為低調,常見的形式多以學院製作、單一劇團創作的方式出現。或許因為有相對完整的中文譯介,自2009年以來,肯恩的作品常被演出,光是 4.48 Psychosis,就有台灣戲曲學院2016年推出的《四點四十八分的精神崩潰》、高雄南風劇團在2014年的《4.48精神崩潰》、感官_觀感實驗劇場在2013年推出的《4.48》、以及編舞家孫尚綺改作《4.48/無題》等不同風格的製作。其他作品亦有演出史,像是陳仕瑛曾為楊景翔演藝團導演《費德兒之愛》(2015);由埃梅劇團導演迪麥可與台灣演員合作,演出於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的《愛情剖面》,則是結合肯恩的《渴求》與法國古典喜劇《爭執》(La Dispute by Pierre de Marivaux)的前衛拼貼作品;《渴求》亦是複象公場2015年在台北藝穗節演出的舞蹈作品之一。

     戲劇系的畢業製作可見越來越多選擇英國當代作品,在北藝大,便曾有過昆普的《城市》(The City,王品翔導演)、瑞芬希爾的《游泳池/沒水》(Swimming/No Pool,陳煜典導演)以及《第三次世界大戰攻略》(Shoot/Get Treasure/Repeat,蘇洋徵導演)等等。這些原本可能只面對學院觀眾的作品,後來因為專業劇團的演出,接觸到更多觀眾,像是《游泳池/沒水》曾被台南人劇團搬演,由廖若涵執導,黑眼睛跨劇團昆普則在2015年的對幹藝術節,推出三種形式的昆普作品:借用浸淫式劇場手法、於整棟南海藝廊室內外空間演出的《做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劉容君導演)、《幸福共和國》讀劇(In the Republic of Happiness)、歌劇《寫於膚上》(Written On Skin)的錄像放映,為昆普精彩的作品集中曝光。另,前段提及的複象公場,2015年亦推出舞蹈版的《幹掉她》。

     英歐的當代新創作,在台灣也常以讀劇節的形式出現。如2010年誠品的聲音劇場,推出李希特的《電子城市》(Electronic City, )、希梅芬尼的《阿拉伯之夜》(Die Arabische Nacht)、以及創作風格一直與時漸進的英國劇作家邱琪兒(Caryl Churchull)的《醉後說愛我》(Drunk Enough to Say I Love You)。同黨劇團在2013年至2017年,連續五年舉辦「當代經典讀劇節」,每年邀請數位導演合作,以親密的讀劇形式,引介歐美的當代劇本,英國的新創作就有Cock(Mike Barlett, 2009)、《眨眼》(Blink by Phil Porter, 2012)、《深夜小狗的神秘習題》(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 Time by Simon Stephens)、《同志》(The Pride by Alexi Kaye Campbell)、《中美共同體》(Chimerica by Lucy Kirkwood)、《瞎拼,幹》(Shopping and F**king by Mark Ravenhill)。這些作品之中,《阿拉伯之夜》曾由台南人劇團推出正式製作(廖若涵導演)、《瞎拼,幹》則曾由楊景翔演劇團演出於實驗劇場(陳仕瑛導演)。

     這些英國稱之為「new writing」的新劇作,也因為香港前進進劇團2012年起進行的「新文本計畫」,系統性地介紹肯恩之後的英、德、法當代劇作家作品,因而在中文閱聽者的世界裡,有了較高的曝光度,台灣也沿用「新文本」一詞。然而,由曾經在台灣演出過的新劇作便可看出,這些新劇作風格殊異,無法以同一標籤標識之,本文提到的「直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後戲劇劇場,也僅是諸多面向中的兩種風貌而已;中文劇評中有時可見提及「新文本」風格,回復至英國的脈絡下,實非精確的形容詞,因此本文概以新劇作稱之。這些新劇作可能有著更不固定的作品格式、以短景(scenario)代替幕(act)與景(scene)作為單位、沒有指定的角色甚至演員人數、運用電影手法或即時錄像,但可以確定的是,以情節為主的說故事方式不必然為主流——但不代表新劇作都不以情節取勝,劇作家們實驗不同的形式與內容,多元地運用各式劇場元素,持續翻新自古希臘以降的劇場藝術。

                                                                                    

 

*本文部分內容改寫自筆者即將出版的新書。

Sierz, Aleks. Rewriting the Nation: British Theatre Today. London: Methuen, 2011.

---. In-yer-face Theatre: British Drama Today.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11.

© 各篇版權屬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of each article remains with the author(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