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再現黑色風華: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
Black Matters: 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in Taiwan

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馮品佳 教授 主編

本書介紹 (摘錄自〈導論:台灣非裔美國文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臺灣地區的非裔美國研究歷史悠久,也是國內所有弱勢族裔文學研究中最早出現亮眼成績的領域。因此,本論文集之編纂,不但對於盤點臺灣本土在非裔美國文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有其重要之歷史意義;同時,在全球化的美國文學研究脈絡之中,這本論文集也具體呈現了來自臺灣的在地參與及貢獻。

     本論文集中收錄從 1990 年代以來的十六篇非裔美國文學研究論文,並且將論文集劃分成為五個部分,藉以展現本土三十餘年來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第一部分包括四篇閱讀非裔美國經典文學的文章,分別就非裔美國人識字的政治意涵、種族與階級意識、疏離與認同主題,以及和解的願景討論四本十九、二十世紀的黑人經典之作。巧合的是,四篇論文探討的對象都是男性作家,但是並不代表沒有非裔美國女性的經典之作,第三部分四篇閱讀摩里森的論文就是最好的例證。此部分前三篇論文都來自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的《美國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代表該所在推動非裔美國研究的努力與具體成果。第二部分收集了三篇非裔美國文學理論的研究論文。臺灣地區專門從理論面向進行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論文不多, 這三篇論文在時間上橫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包括的範圍也各異。其中李秀娟的論文結合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與摩里森研究,恰好銜接第三部分的摩里森研究論文,從黑人文化民族主義、奴隸歷史與記憶政治、聲音的感知、以及成長小說的觀點詮釋四本摩里森小說。第四部分收錄了三篇非裔美國戲劇的研究成果,含括女性身體政治、勞工形象及缺席的父親等主題。第五部分企圖擴展非裔美國研究的地理範疇,轉向美洲其他地區,以非裔加勒比海地區的兩位女作家的小說研究做為代表,探討移居美國的非裔加勒比海作家對於故土以及殖民經驗的回顧,藉此建構美國文學中的加勒比海傳承,以完整表現美洲新世界書寫的圖像。

     李有成的〈逾越:《道格拉斯自撰生平敘述》中的識字政治〉一文來自為臺灣美國文學研究先驅朱立民慶祝七十壽辰的紀念文集。論文以最著名的黑奴自述為例,分析黑奴讀書識字與撰寫黑奴自述的政治意義。美國蓄奴制度中嚴格禁止黑奴識字,因為知識代表力量與自由,因此黑奴識字成為一種逾越的政治行為。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在偷偷識字的過程中必須採取搗蛋鬼(trickster) 的迂迴手段躲避主人迫害阻撓。而他在自述中公開宣稱文本是「自撰」(written by himself),不但凸顯書寫自己的主體性,也強調非裔美國人的人性與智慧,充滿了顛覆性。

 

     何文敬在〈蔡士納《傳統精髓》中的種族與階級〉一文中,探討蔡士納(Charles Waddell Chesnutt)在二十世紀初年創作的政治小說《傳統精髓》(The Marrow of Tradition, 1901),如何透過不同階級的非裔美國人民之遭遇,回顧後重建時代(post-Reconstruction) 中緊張的種族關係與嚴峻的階級結構。何文敬認為蔡士納像摩里森一樣,自許要扭轉非裔人民的邊陲地位。蔡士納在這本小說中透露了四項重要訊息:其一是舊社會傳統在新社會秩序中無法立足;其次,蔡士納傾向以接受教育提升黑人社會地位,也就是類似瓦辛頓(Booker T. Washington)的立場;其三則是反對暴力行動;最後,改善黑白種族關係的關鍵在於白人社會,白人必須放棄種族隔離的核心理念,才能修補為種族主義所撕裂的美國社會。

 

     紀元文在〈疏離與認同:約翰 • 魏德曼的《兄弟與看守者》〉中,討論當代非裔美國作家魏德曼(John Edgar Wideman)的自傳小說《兄弟與看守者》(Brothers and Keepers, 1984)之中有關族裔認同與自我肯定的問題。魏德曼在小說中以兩兄弟不同的族裔與階級認同做為對照,哥哥約翰為了尋求社會階級提升,努力求學,疏離黑人文化而躋身中產階級學院知識份子之列,最後由認同非裔族群、身繫牢獄的弟弟身上學習到回歸非裔社群之道。小說中以標準英文與黑人俚語摻雜,呈現兄弟所共同創作的文本,並且經由書寫行動,追尋祖先留下的歷史痕跡與種族經驗。

 

     〈和解:鮑爾溫與其《山巔宏音》〉是李有成為鮑爾溫的《山巔宏音》(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1953)於 2008 年出版之中譯本所撰寫的導論,雖然不是正式出版的學術論文,但是提供了許多鮑爾溫的生平與思想背景,對於鮑爾溫研究相當重要。文中李有成介紹了鮑爾溫寫作生涯成長的奮鬥歷程,特別是他在遠走巴黎時期如何提出抗議小說的觀念,與曾經有提攜恩情的前輩賴特(Richard Wright)交惡之始末,以及撰寫《山巔宏音》的背景。文章中指出這本自傳性小說探討的是鮑爾溫所最關切的父子問題,甚至對於賴特的嚴厲批判也展現一種反抗父親的鬥爭。小說主角的宗教經驗以及與繼父之間的衝突都帶有強烈的自傳性色彩。至於小說結尾父子的和解,也象徵性地代表鮑爾溫在揭露黑暗的社會現實之後,試圖與美國和解,重建關係。在美國種族衝突不減反增的今日,這種和解的訊息更是極具深意。

 

     張錦忠的〈他者的典律:典律性與非裔美國女性論述〉出自1992年比較文學學會第十六屆研討會會後出版的論文集。論文首先討論文學典律的形成與國家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以及美國文學在典律之爭時白人男性批評家的抗拒。其次張錦忠批判,白人女性主義批評家與非裔男性批評理論如何在典律嬗遞中逐一冒現,然而非裔女性文學批評論述在美國文學典律的爭議之中仍然遭到貶抑,有如落入批評論述的黑洞,受到壓迫而遭到強迫消音,並借用鍾笙(Barbara Johnson)的四極結構圖做具體說明。同時,張錦忠也指出少數現存的非裔女性批評論述缺乏有系統的論述語言,與主流批評論述之間的關係則是又迎又拒,極為複雜。較不尋常的是論文結語加入回覆研討會評論人的幾點意見,留下學術對話的痕跡,也饒富意義。

 

     蔡振興的〈還以顏色:裴克論歷史、文學理論及非裔美國表現文化〉來自1993 年《中外文學》裴克專號,簡要回顧了裴克的學術生涯、重要文學理論、對於非裔民俗表現文化之研究,如民俗故事、藍調、饒舌歌曲等等,以及他受到現象學之影響。蔡振興指出裴克對非裔美國美學的貢獻,主要在於他重新考量漂泊離散的非裔經驗,並加以後設性的詮釋,表達了非裔人民的意識工作(work of consciousness)。而他的批評文字慣常以自傳性的軼事開場,實際上是敘述創傷經驗,符合非裔作家以書寫療傷、再修正歷史的傳統。同時,裴克也引用一些現象學的經驗模式來分析非裔自傳的表現文化,並以現象學的角度來考慮美國與非裔美國的關係。

 

     李秀娟的〈從認知的邊緣出發:德希達和摩里森的文學秘密〉是論文集中最近期的文章,也是非裔美國文學批評中極富創新性的論文,透過交叉閱讀摩里森與德希達的著述探索秘密與文學的關係,為摩里森根據種族經驗所做的文學評論提出德希達理論的呼應,也以摩里森論述中的文化歷史脈絡提供了解構理論具體想像的依據。文中首先分析摩里森在其評論中如何表達秘密的概念,以及文學想像與秘密的關係,而摩里森的小說又如何經由創作過程回答她在小說中所提出的問題。其次討論德希達為何認為秘密是文學的根源,因為文學的意義永遠無法完全說明,所以永遠有秘密,也持續指向未來向度。李秀娟認為,德希達對於亞伯拉罕故事的解讀與摩里森在諾貝爾獎領獎演說「掌心秘密」的寓言故事有共同之處, 都是在回應秘密的召喚,也都解釋了文學與秘密的關聯。雖然德希達與摩里森從未有過直接對話機會,透過本文對於他們有關秘密的著述之並讀,兩人的理論得以互相呼應,讓文學與秘密結盟,開啟由認知邊緣出發、探知未來的行動。

 

     陳東榮為臺灣地區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前輩,也出版過英文專書研究摩里森小說。〈童妮•摩里森與美國黑人文化民族主義— 試讀《所羅門之歌》〉一文發表於 1993 年歐美所的第三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並納入論文選集中。這篇論文旁徵博引,對於了解摩里森極有幫助,也是論文集中摩里森研究最佳的前導。文中首先爬梳黑人文化民族主義的根源及發展,其次討論摩里森生平以及其書寫經常出現之特色與主題,特別是在《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中如何利用非裔文化資產轉換成為文學作品。文中特別詮釋彼拉多(Pilate)一角如何代表非洲「黑婦」(tar lady)的非裔「祖先型人物」,呈現摩里森理想之非裔美國女性形象。陳東榮認為摩里森與幾位著名的非裔女性作家都是以人文關懷與女性主義為主,是以非暴力形式實踐黑人文化民族主義。

 

     劉亮雅是臺灣地區摩里森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學者,著有多篇論文。〈面對奴隸制度的鬼魂:佟妮 • 摩里森的《摯愛》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一文曾在不同研討會發表,除了在《中外文學》刊登過之外, 也曾收錄入女性書寫的專書之中,是討論摩里森傳世的小說《摯愛》(Beloved, 1987)非常重要的論文。文中討論《摯愛》如何經由重新記憶(rememory)與心靈時間,改寫黑奴自述的傳統,促使個人及族群對話,進行集體重新記憶奴隸歷史。文章也論及奴隸制度如何摧殘、扭曲非裔美國母職(motherhood)與母女關係,而賽施(Sethe)以猛烈的母性對抗遭到剝奪的人權及母親地位,卻因此喪失自我,也造成與子女分離。小說中的角色經由重新記憶為自己重新命名, 藉由爭取命名權以建立不被白人承認的人性及主體性。小說家經由吸收非裔口述傳統,發展出異於主流書寫的觀念,並且突破白人社會以書寫為尊的宰制論述。小說結尾非裔社群集團驅鬼,促使賽施重新回歸非裔社群,建立具有建設性的人際關係。

 

     〈「歌唱的痛」:論童妮 • 摩里森小說《爵士樂》中的凝視與聲音〉是蔡佳瑾發表於 2009 年英美文學年會的論文,並刊登於《英美文學評論》。此篇頗具理論深度的論文使用拉岡(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理論,將聲音與凝視(gaze)當成「小對形」(objet petit a) 的愛欲物件,藉之分析《爵士樂》(Jazz, 1992)中如爵士樂般的即興敘事聲音與非裔美國離散認同之關聯。蔡佳瑾認為小說中的紐約城市意象包括凝視與聲音兩個層面,摩里森以混血的「金色男孩」及多卡思(Dorcas)淡色的奶油膚色代表心理幻象或是「欲望物」,呈現非裔美國人在否定性的白人凝視下所產生之自我認同困境。小說敘事中文化/種族認同的現存與缺席,類似爵士樂遊走於呼喚與回應及聲音與靜默之分界的樂風。而摩里森以爵士樂即興風格的小說敘事,除了表達黑人文化身分之外,更再現了非裔離散主體追尋符號定位的痕跡。

 

     筆者的〈「咱們曾是閨蜜」:《Love》中的雙人女性成長小說〉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的摩里森學術研討會,英文原文刊登於南韓的《英美文學女性主義研究》(Feminist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並且收錄到摩里森學會(Toni Morrison Society)選集的研究書目之中。《Love》(Love, 2003)以後民權時代非裔中產階級之沒落為背景,敘事聲音來自已逝的神秘角色 L,雖然各章節以不同女性角色與已故的柯西(Bill Cosey)之間的關係為名,看似以缺席的柯西為小說的中心,然而筆者認為柯西的少妻留心(Heed the Night Cosey)與孫女柯莉絲汀(Christine Cosey)之間的關係才是摩里森最關切的重點,因為這段情誼承繼了蘇拉與妮兒在《蘇拉》(Sula, 1973)裡閨蜜情誼的情節,兩部文本都可以解讀為雙人女性成長小說(double female Bildungsroman)。出身貧寒的留心與富家千金柯莉絲汀之間跨越社會階級的純真少女友情,因為柯西以父權金錢強行介入而中斷,致使兩人的發展延宕,兩人互相仇視鬥爭五十多年,其實是因為對於友誼的渴望,在留心死前終得再續前緣;閨蜜情深,超越生死界線。摩里森不僅邀請讀者一起見證這段珍貴的同性情誼,也透過幾個青少年角色表達她對於當代非裔年輕世代成長議題的關切。

 

     劉雪珍的〈黑人女劇作家甘迺迪的「身體政治」:對異性恐懼之呈現〉是臺灣最早研究非裔美國戲劇的學術論文。論文就非裔女劇作家甘迺迪(Adrienne Kennedy)的四部劇本中的三種(異)性恐懼的徵狀與原因加以分析,包括強暴恐懼症、文化二元論下產生之罪惡感及歷史傳承與認同之失落。論文指出,特立獨行的甘乃迪在其極富實驗性質的劇本中一再搬演身體力行的地域政治,呈現非裔女性遭受壓迫、剝削的共同經驗。因此劇中非裔女性的身體,被迫成為歐洲殖民者重演殖民非洲之場域,不僅要承擔不同文化的壓力, 也要承受一連串的迫害,最後都不免走上自我毀滅之途。論文中除了詮釋劇本中的重要主題,亦兼論劇場的表演細節,詳細分析甘迺迪充滿自傳性與超寫實色彩的劇本。

 

     姜翠芬對於非裔美國戲劇相當有研究,在〈非裔美國戲劇中的被壓迫勞工形象—《圍籬》(Fences)的個案研究〉一文中,以再現黑人歷史為職志的非裔劇作家威爾森(August Wilson)之經典劇本《圍籬》(Fences, 1983)為例,運用社會學與後馬克思理論解析非裔美國勞工階級形成的原因、與白人雇主的互動,以及劇作家的種族及階級論述。《圍籬》中的時代背景是美國的工業時代,白人資本家利用種族主義分裂黑白勞工,以便控制勞動力,非裔勞工的地位因而日益邊緣化。劇本中雖然沒有白人資方的角色,然而他們的陰影卻無所不在。威爾森強調黑人需要自立自強,打破種族、階級藩籬,以改變不平等的社會現狀,得到社會的尊重。

 

     黃仕宜是論文集作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她的〈歷史之餘:非裔美國人劇場中缺席的父親們〉一文發表於 2014 年的第三十六屆比較文學研討會,並於《中外文學》出版。論文使用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 的理論, 解讀《籬笆》(Fences) 與帕克斯(Suzan-Lori Parks)的劇本《美國劇》(The American Play, 1995)中如何以缺席的父親情節挑戰知識與主體形構的問題。黃仕宜引用洪席耶的美學政治理論,將白人主流社會設為洪席耶所謂的全部(whole),在社會邊緣的非裔美國人則是有如殘渣的「餘部」(part)或「歷史之餘」,在整體社會中沒有位置。她以美國戲劇經典作品《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1949)對照《籬笆》,分析兩劇呈現的美國夢與父子關係之差異。相較於《籬笆》以寫實手法試圖梳理非裔父親缺席的原因,實驗性質濃厚的《美國劇》則處理非裔人民如何面對父親的缺席,以再現美國歷史黑洞的方式,讓黑人主角以自身的「餘」直視主流之「全/權」。

 

     張淑麗的〈牙買加•金凱德的(後)殖民政治寓言:表演或憤怒?〉主要解讀來自加勒比海最重要的非裔美國作家金凱德(Jamaica Kincaid)的小說,探究其文本中不斷浮現的憤怒與抗議之聲究竟是一種表演,或是表達被殖民者怨怒的傷痕文學。論文參考巴巴(Homi Bhabha)與法農(Frantz Fanon)的後殖民理論,細緻地分析了文本中的焦慮與憤怒,以及金凱德擁抱鄉土的書寫風格。張淑麗指出,金凱德的書寫有如政治寓言,具有一刀雙刃之效,一方面批判殖民暴力,一方面也暴露反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相似的偏執狂,並且造成讀者的不安,因而得以進行後殖民反思。

 

     筆者的〈蜜雪•克莉芙的成長二重奏:《響螺》與《天堂無線可通》的認同政治〉是臺灣第一篇探討來自牙買加的非裔美國作家克莉芙(Michelle Cliff)的文章,也是筆者進行加勒比海研究時第一篇出版的學術論文,不論是對於筆者的學術生涯或是本土的加勒比海研究都具有相當特殊之意義。論文從女性成長小說(female Bildungsroman)的觀點,討論克莉芙兩部自傳性小說《響螺》(Abeng, 1984)與《天堂無線可通》(No Telephone to Heaven, 1987)之中的認同政治。文中分析克莉芙如何使用混語(creole)做為抗拒殖民母國與建構自我的策略,解讀兩部小說文本中文類混融的現象和大量的互文指涉(intertextuality),以及克莉芙如何處理種族與性取向之間的喬裝瞞混(passing)、跨越疆界等主題。

   

     整體而論,本文集所收錄的論文幾乎全部是已出版的期刊論文或經嚴格審查的專書論文,而這些期刊與專書在外文學門領域都有高度的代表性,如《中外文學》及《英美文學評論》皆為我國外文學門的核心期刊,而專書則選自中央研究院及長期出版學術研究專書的書林出版社。本論文集蒐集非裔美國文學中的代表性作家與議題,作者也包括不同年代、不同階段學者的研究心得,以呈現三十餘年來世代的流變。論文集的編輯原則主要是要兼顧時代的變遷、不同文類的呈現,以及典律作者的研究成果,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摩里森在臺灣的研究成果極佳,也是國內非裔美國文學研究之亮點,因此選錄多篇相關論文,以便展現本土摩里森研究的實力,最後擴及移居美國的非裔加勒比海作家研究,期望開拓非裔美國文學的研究範疇。希望華文世界的讀者經由閱讀這十六篇論文,可以了解非裔美國文學在臺灣外文學門的重要地位,並且提供重要的教學與研究資料。

© 各篇版權屬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of each article remains with the author(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