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編輯室前言
理監事改選後,從本期電子報開始將由辜炳達及楊志偉兩位主編進行編輯工作。本期電子報延續楊乃女和林宛瑄兩位前主編的規劃,設有專題、學人特寫、新銳視角與好書精選四個專欄,希望能將學者們的研究進行式傳遞給各位學會成員。
回應 COVID-19 自 2019 年底以來持續造成的全球衝擊,本期專題「新冠下的裸命」收錄了黃涵榆教授的〈病毒、例外狀態、危脆性:當前生命政治情境的一些反思〉與劉文助研究員的〈黑人的命與種族資本主義:半世紀以來的美國黑人抗爭〉兩篇文章。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武漢的新冠病毒因中國當局初期的隱匿政策而失控擴散全球,進而引爆一場擾亂新自由主義治理邏輯的瘟疫危機,並在歐美學者間引發論戰,多方爭辯各國政府控制瘟疫的政策正當性。〈病毒、例外狀態、危脆性〉爬梳了阿岡本(Giorgio Agamben)、南希(Jean-Luc Nancy)和艾斯波西多(Roberto Esposito)三位哲學家之間對例外狀態和生命政治的詮釋分歧,並延伸到羅倫奇尼(Daniele Lorenzini)和馬拉布(Catherine Malabou)等學者針對疫情下逐漸成為新常態的邊境封鎖、自我隔離和公衛擴權所提出的反思。〈黑人的命與種族資本主義〉審視疫情下讓美國雪上加霜的警察執法過當殺害非裔公民事件,以及隨後蔓延全國的「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抗爭運動,並剖析長久以來糾纏美國的種族資本主義沉痾及黑人主體性遲遲未能建立的癥結。
本期的學人特寫,則是聚焦在新任理事長梁孫傑教授和韓國喬伊斯研究先驅金鍾健教授於疫情爆發前所進行的對談。兩位喬伊斯學者皆挑戰了翻譯《芬尼根守靈》(Finnegans Wake)的艱鉅任務,金鍾健教授更是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喬伊斯所有作品的韓文譯本。對談之中,金鍾健教授以個人在美國塔爾薩求學的視角回顧了喬伊斯研究數十年間的發展,並分享了他混用諺文和漢字來捕捉《守靈》語言曖昧歧義的翻譯策略。新銳視角專欄邀請了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的吳彥祺博士後研究員和甫從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取得博士的新任秘書長許景順撰文分享自己的精彩研究:〈二十世紀中期的愛爾蘭作家與《紐約客》雜誌〉將愛爾蘭作家放置回跨大西洋現代主義的脈絡,審視作為主流出版媒體的《紐約客》如何與愛爾蘭書寫彼此形塑影響;〈人類世與超物件作為文學研究的嶄新領域〉將小說詮釋為超物件,重新審視人類在世界中是否具備決定性與主導性,進而思考人類集合是否實存,以及如何覓得共同世界等問題。
本期好書精選分享了五本學會成員自 2020 下半年至今年初之間出版的學術著作。張小虹教授紀念張愛玲的百年冥誕暨逝世 25 週年,一次推出《文本張愛玲》與《張愛玲的假髮》兩本專書,從既有的「張學」路徑之外「補遺」。劉亮雅教授的《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細膩詮釋當代台灣小說與電影重返日治記憶的深刻意涵。張惠娟教授的《烏托邦的流變:文類研究與文本考察》結合理論探討和文本考察,具體呈現烏托邦研究的流變。梁孫傑教授主編的《航向愛爾蘭之後》論文集收錄十一篇論文,呈現華語學界新一代愛爾蘭文學研究的風貌。往後若有會員出版新書,歡迎不吝告知,電子報非常樂意為各位會員刊登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