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養老再興,人文之依
撰稿:吳佩如(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110 年 1 月 9-11 日
地點: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 3501、3504、3506 教室
由科技部補助,交通大學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中心主導的「以文淑世: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計畫」是三年期(2018-2021)的計畫。這個計畫由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終身講座教授暨國家講座主持人馮品佳教授主持,首年在成功大學舉行。同年,我參與了當年度教師節在臺北醫學大學舉辦的「李時珍五百年:智慧醫療、飲食與文化」會議(Quineentennial Celebration of Li Shizhen),會後三個月,那時筆者尚在消化與中藥藥材相關的書籍,並且開始蒐集與黃帝內經和其他中醫相關的資料,是故十一月初,第一年在成大光復校區舉行的「不等值的生命」(Uneven Distribution of Humanity)研習營,我便未即時參與。當時只單純從個人的角度理解到:或許必須要從文學之外部,汲取其他學門的旁若知識範疇,特別是醫藥可能增強補益的研究領域,以便能夠保健固守肉身功能與提升精神層次與能量的穩定。
馮品佳教授在醫療人文的初始歷史回顧簡介裡提及:「1997年由凡堡大學醫學院教授藍克(E. E. Reindeer)開始倡議,此議題起始於讓醫學技術也「要以人文教育平衡技術訓練」作為醫學教育界的指標(35);對我個人而言,這個研究從人文教育回溯到醫療研究更吸引我,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因為個人「高度近視」與「老花眼」並存,身上的義肢從一到二到必須隨時帶著三副眼鏡(不含耍酷的墨鏡與很少出場的隱形眼鏡)。二、同事間相傳的「視網膜剝離手術」與家人的身體老化的假牙與落髮,周遭常常傳來的白內障開刀、漸凍人、自律神經失調、思覺失調、腸躁症或是各類的癌症與痛症、老年照護等近身的處理課題。三、期盼自己與所有人都能續命健康活到百歲之外、且在科技發達的未來百年內,能健康愉悅地陪伴家人終老,安心養老、自然終老等等基礎上,這才積極地開始參與醫療人文研習營的第二、三年的醫療人文研習營。也就是說,在面對生命凋零的過程中,帶著身心靈健全且能夠正常運作的前提下,我想要更清楚地釐清到底在文學與人文研究進程中,作為研究者與教學第一線的高等教育教師,要如何面對各種突發的身心靈的病變與無法掌控的器官質變,延伸到如何能夠更平穩地維持精神狀態良好,動靜自如地悠遊學海。這三年來的醫療人文研習營前,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計畫中心舉辦了各類醫療人文讀書會,2019年的四場分別由林建光教授、張瓊惠教授、蔡振興教授、郭家珍教授與王穎教授從後人類、大腦機制、照護論理和早期美國的健康與文學間的想像等,研讀論文並且深度導讀來探究醫療人文的光譜可能可操作的面向。2019年在淡江大學主要還是談「失能」研究這個方向的理論與應用,邀請來的講者分別是Professor Ronald Schleifer、Professor Stuart Murray 與 Professor Heike Bartel。這三位教授的演講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三位從編輯文學與醫療的專書角度、自己個人面對自閉症患者、或是男性飲食失調等等議題聚焦來談論文學與醫學的研究。第二年的研習營我也應主辦單位邀請,很榮幸有機會在參與的首日就擔任引言討論人,在臨時匆促準備下,囫圇吞棗了兩個研習關鍵字:「Gerontology」(老人病學)及「Disability Theory」 (失能理論)。回顧 2019 年的所有論文,幾乎每篇都是筆者首度接觸,並非平時就習慣運用的文學理論與文本;故此,討論時有許多必須去釐清的社會學、心理學、病理學等方面的理解,弱勢與弱理論的倫理性等等相關的理解,由於論文的深度,且受邀的專題講者直接在觀眾席裡參與,午後的討論工作坊讓不熟悉各種相關議題的參與者都格外緊張,午後實戰討論時,格外戰戰兢兢。今年第三天的研習營裡,中山大學外文系的孫小玉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從事失能研究的心得,以《老殘遊記》為文本,孫教授也提到個人在失能研究裡的心得與失能研究在台灣目前的研究成果。時至今日,如果我們能更重視生命書寫,或許並不能達到共病的理解度,但至少在對身體及細菌或是病毒及病兆,或許比較能夠冷靜的即時回應與有效處理。從最基本面來說,我們如何面對生物本來就在生命週期的變化裡,時刻必須面對生理上的老化;精神狀態於不同階段與突發事件產生時,更必須要接納當下與接受身心調養,甚至在用藥與疫病的處理上都會需要更多在心理層面的準備與了解。
筆者於美國擔任兼任講師的階段,便在教學前後期由校方安排的心理課程與課程訓練工作坊裡,接受過完整的身心障礙生的學習培訓,回到台灣的教學歷程也因為開始面對更多身心障礙與有學習認知障礙的學生,逐漸更清楚地發覺身體所造成的器質性病變、原發性基因所造成的癌症與肝病及後天家庭或是生活日常所造成的情緒焦慮等等,都可能會導致大學校園內的師生學習壓力與生活困擾。參與第三年的醫療人文研習營時,心情較為輕鬆,主要的原因是三天研習參與的學員不再只是外語學界的同仁,還有來自其他護理、健康管理和醫療在線的醫學教學教授與醫學研究者。以第三年的「說老偕老:醫學人文學術研習營」的主題來說,這個題目延續著第二年的探問,但更近一步地將老人的議題開展出來。同時,由於地緣關係,我也把醫療人文研習營當作是 2018 年年底在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的「博物館失智及高齡者友善行動全國論壇」之延續。彼時,筆者透過這個藝術館論壇認識了美國國家美術館無障礙負責人 Lorena Bradford 以及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失智長者藝術活動專員 Bairbre-Ann Harkin,與國美館教育推廣組蔡雅純組長、吳麗娟助理研究員、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期照護科林惠雅股長以及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程文宏組長等人分享各單位推動長者及失智者之服務經驗的論壇,主旨則是以老年與罹患阿茲海默症或是大腦病變與老年失智等的社會參與機制討論與藝術治療的可能性等議題進行專題演講及經驗分享。冥冥之中,似乎台灣各界都有相關的醫療人文探討,如 2018 年六月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舉辦「第 8 屆專業素養與醫學人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高科技時代醫學人文素養的培育」。因此,可以說過去三年來,無論是中西醫學界與護理醫療單位,都有志一同的在 AI 精準醫療的指標與政府倡議 AI 全面發展的主軸下,有著類似的蓬勃發展,舉辦過各種與醫療人文相關的工作坊與論壇。
2021年的醫療人文研習營主題「老化與老年在線與書寫」在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舉辦,這場年初就啟動的研習營,包括了研習講座、分組討論、影片導聆、實地高雄無障礙之家的參訪,與第二年在淡江大學驚聲國際會議廳舉辦的「人類紀中的醫療人文夏季研習營」很不同,將分組 Break-out session 論文密集式對話與討論取消,改以討論引導的方式,讓來自不同領域的學員們,在討論引導人的帶領下,透過問答對談的方式參與回饋。兩年的主要差異在參與者的組成,在第二年的三天活動裡,在我個人被分配的三個小組中,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生理學科蔡克勵副教授從他的角度所討論的文章與內容,讓我們理解到如何利用機器人媒介對話,達到老人照護與身心復健的目的。這對我來說非常療癒,主要是上學期我的教學課堂上也剛好因為某些特殊因素,運用了角落小夥伴抱枕與莎翁抱枕在課堂上讓同學覺得有興趣「碰觸」日文與戲劇作品,在蔡教授的講演裡我們討論了利用「抱枕式的機器人」Hugvie、或是 Qoobo 貓咪尾巴機器抱枕的自動高科技感應達到療癒,並且透過擁抱與對話感受通話方的存在,達到有效治療。
這天的討論讓我想起目前因為「AI 精準醫療」之故,在中興大學大數據中心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已簽署了學術及產業合作協議書,未來將會開辦 AI 醫療專班,據說將會針對「人工智慧醫療創新」與「人才培育」的兩個面向來精進。無論是 2018 年的台灣醫療科技展,或是由中興大學林寬鋸特聘教授執行科技部「建立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藍圖」跨領域計畫,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各個大學與醫院及科學園區結合的健康醫療的生命藍圖已經產生。我們可以預見這個複合式醫療人文的規模,以 2020 年底在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舉辦「AI 精準健康醫療生態系論壇」的輪廓而言,已可以頗為清楚地看見,醫療生態體系將針對老年照護很少觸及的「人性」與「人文如何介入」的層面。目前的醫療設計討論還是落在網路 5G、醫療社群的平台規劃、AIOT 物聯網的技術應用與數位裝置間的連結,換句話說,目前能夠預見的就是智慧醫療結合 AI 與大數據技術層面的運作,但卻極少將人文、藝術、歷史、哲學與文化研究等等其他直接連接到智慧醫療技術的發想與開發。
客觀而論,從這次的醫療人文研習營開場的 Professor Boyd Davis 所討論的老年失智論述,便可看出外文學門從 2017 年起,企圖思考更多來自各界不同的團體與個人應該如何參與各種不同的照顧機制的探究。我們如何不只是收集數據,而是進而考量各種在老年失智的框架裡所產生的多元、性別差異、社區差別、內部開發、特別是在失智的非語言翻譯及失語狀態下的需求理解等等議題上實際的操作,這些考慮的層次需要更多的「人」、動物(如導盲犬、或是動物醫師與紅鼻子醫生等)的介入來執行永續長期照護。[1]
科技部 2018 年 11 月出版的「智慧製造AI台灣: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成果彙編」手冊裡,全台灣整合型的大學研究室結集了台大機械工程與電機工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中正大學與中原大學在模具製造與機聯網的工具機控制,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楊秋忠院士主導的「智慧農業循環經濟:開發『無人有機廢棄物的人工智慧快速處理廠』之設計與建構」裡,連「人」都已經被迫結束任務,不需要在處理廠裡存在的原因很簡單:人類面對廢氣幾乎無法存活,許多厚(後)污染的結果,必須仰賴無人有機廢棄的機制(如Wall-E瓦力機器神)來從事更多回收與氣體再利用的操作。從大數據與AI智慧發展的完整度上,人類的所有感官與情緒甚至是語言都可預期可以被完整數據化,透過大數據可模擬出的真實情境。就實用便利程度而言,高度科技發展到極致,只要有雲端情人或是雲端全方位照護,就能夠將遠端監控照護做到滴水不漏;然而,在我們的討論過程當中,我對於翻譯及機器如何在監視器的遠端凝視之下做到正確的醫療判斷,以及超越只有計算機精算出來的生理指數以外,人與人真正接觸可以產生的對話與溫度是否更具有實質的療效與陪伴?這些都是失能與老年失智等討論中必須誠實面對的問題,我們都期待在方法設計上,會有更多疾病溝通語言與身體接觸倫理上的各種更適切與更方便的介入!這在理論面向上仍在逐步建構中,透過如林建廷教授在電影《春苗》裡的社會主義下的照護與控制政治,或是在華恆明先生作為排灣族與曾經到帛琉旅居的角度來思考「沒有病,而是失衡」的生命態度時,都還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研討會最後的兩篇文學作品的導讀:郭欣茹教授的圖文敘事的研究,還有謝文珊教授探討 Alice Munro 敘事中的照護者與阿茲海默症病患的對話,這些文本研究或許可以提供更多結合醫療與人文研究延伸之可能性。尤其是以人類紀為軸的思考脈絡下,如研習營第二天鄭月婷教授與團隊所執行的「爺爺奶奶的生命敘事」計畫,從疾病敘事、祖孫共學及樂齡社區的營造將大學結合社區的方式,或以敘事工作坊、及團隊經營青吟共讀與市集的方式,這些都可說是文學費心介入社區的行動實例。
如同環境歷史學家 Carolyn Merchant 所說,我們對人類所造成的環境變遷的關懷,必須朝向科技與人文結合所產生的環境新覺知。不論是從藝術、文學、歷史、哲學、倫理學、或是正義與權利之間如何交錯互動,各大學內外都可以藉由數位與傳統的社群鏈結出溝通平台,進而達到全醫療與全人照護的理想,特別是我們在研習營的最後一天,以團隊拜訪的方式,前往高雄無障礙之家參訪,這個行程緊湊參訪,可說在 Covid-19 仍舊在日日警戒的狀態下,做好最好的路線規劃與防護措施,一行人觀摩照護基地的頂樓菜園、生活起居設施與人員如何營運的環狀交通動線。這天我們只有走動式參訪,卻也體悟到基礎的照護,仰賴無時無刻的陪伴與各種活動的配合,空間的重新規劃,各類移動器具的運用與運動活動的設計等等,都需要有更細緻且更多腦力與體力的支援!
網路上常可搜尋到如青森縣八戶市的八戶家庭診所(Hachinohe Family Clinic)院長,小倉和也醫師所成立的 Connect 8,讓在宅照護有互聯網的家居醫療網。誠然,Connect 8 計畫利用 Wiseman 公司開發的醫療用社群軟體(Medical Social network software, Medical SNS),稱為 MELL+community 的主要目的是「溝通」,不同專業之間的溝通,不同組織之間的溝通,也可以和家屬溝通(外掛MELL+family)。全球人手一支的 fitbit 智能健身手環也可以使用在老人及動物居家遠端健康監控。除此之外,在台灣由葉淨元醫師創辦的 A-Pen 醫生自媒體社群平台提供討論與支持系統 App 也已小有成果。整體而言,目前在線上可以找到各種遠距醫療、經濟醫療整合放大醫療資源、生態圈醫療、精準和預防醫療,例如:2015 年IBM Watson Health 成立。在醫院方面與多家美國頂尖醫院合作,包括紐約的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德州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以實際的臨床資料來訓練人工智慧模型。另外,Deep Mind Health 為了改善提升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讓醫生和護理人員有更多時間關注醫療品質,他們透過處理數以萬計的視網膜掃描影像,訓練出人工智慧演算法,可比人類醫生更高效準確地檢查出眼部疾病,協助診斷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老年黃斑部病變等多種最嚴重的眼科疾病。這類的特殊醫療通訊平台各式各樣,不勝枚舉:Doximity 整合 Epic 的 Haiku 行動 App,讓醫療人員透過手機取得病例、與病患直接溝通,而且不必公開自己的個人電話號碼。(其他相關的還有新創公司如:Flatiron, Recuision, Babylon, Freenome, Arterys, AiCare, Insilico Medicine 等等。)醫療人文的研究或許目前我們從人文的角度看來,還無法提供足夠龐大的醫學語彙與醫學常識與醫療及理工單位做結合,但以上羅列出所有正在開發中的遠端或是雲端醫療辨識系統,都分別需要有各類的人文思辨的機制,同步做好各種在文史哲學裡支持科學研究與鍛鍊人工智慧模組的翻譯者、陪伴照護者、及研究工程開發人員。若我們能夠從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的故事結局明白複製人 Kathy H. 也有記憶,而若記憶最後是人類判定肉身之後的存在節點,那麼歷史辯證的個人與總體記憶的檔案化都將更需要有整合的關懷技術。後人類之後與後疫情之後,我們總得要思索如何繼續「正常」生活,而面臨各類的敘事與後續,或許醫療人文的研習可協助我們思考如何依傍在人文研究之內外,尋覓建構不同的網絡。吾人在邁入知天命之年,仍舊在日日練習實踐健康有機生活與能量自愈,在老死病的自動運作法輪中,期盼最後能舒緩地觀察生命的循環,持續延續到最老也最有情的那一刻。
[1] 關於紅鼻子醫生的相關資料,見〈紅鼻子醫生〉。
參考書目
〈日本在宅醫療界新生代領袖人物小倉和也醫師〉。https://www.peopo.org/ news/423033。
科技部。「以文淑世: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https://mhrc.web.nctu.edu. tw/。
〈紅鼻子醫生〉。https://drn.org.tw/en/home-eng/?fbclid=IwAR0UjeZcnOPm -hTPqxQ5KiLjcpyiZa-Ktft2vIhRSvt6QC0qvurpD6Kq6DY。
〈淺談醫療人文:從一個文學研究者的觀點來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9卷,第3期,107年6月,第64-67頁,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f2107e04-4bdb-4f4f-82d0-6c8ed429c558 。
馮品佳。〈簡介「以文淑世:醫療人文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21卷,第4期,109年9月,第35-40頁,https://www.most. gov.tw/most/attachments/97ee2df0-6d10-4dd5-9b62-a3a4e54508eb。
Merchant, Carolyn. The Anthropocene and the Humanities: From Climate Change to a New Age of Sustainability. Yale UP,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