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編輯室前言

本期電子報繼續由辜炳達與楊志偉進行編輯工作,並由楊志偉擔任主編,辜炳達擔任副主編。而本期電子報除了延續上一期既有的「學人特寫」、「專題」、「新銳視角」與「好書精選」等單元外,亦加入了「說書論理」與「如臨現場」兩個部分;藉此,本期電子報除了繼續將學者們研究傳遞給各學會會員外,亦希望能讓電子報的內容更加精采豐富。

進入2021年,COVID-19在全球的影響可說是有增無減,臺灣本土雖然相對較無疫情,但仍不時有境外移入病例,甚至一度陷入境內感染的危機。面對如此疾病風暴,本期電子報以「東部x生態」作為主題,希望能藉由臺灣東部的陽光,一掃近日的生命幽暗。此處的乘法符號,代表的不只是東部與生態之間的「交集」,而是與東部「或」生態相關,但不排除兩者皆有的可能。任教於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的吳明益老師,曾在2019年出版的小說《苦雨之地》透過其中故事角色的反思說到:「故事(或一個人的人生)」就像是「生態學」(ecology;35-36);而如同英文的「ecology」一字也可以理解為「生態系」,故事因此也可以看做像是「生態體系」。電子報亦扮演類色的角色:藉由相關單元的串聯,架構起某種文本生態體系,藉此描繪「東部x生態」的主題圖像。

關於此一主題,本期電子報則從「學人群像」與「專題」兩個部分引介。首先,本期「學人群像」單元訪談了來出身自臺東、同時兼具作家與學人身分的邱常婷老師。邱常婷老師目前除了身為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兼任講師外與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博士生外,亦為臺灣新生代重要作家,著作甚豐,得獎無數。在訪談之中,邱常婷老師則談到為何其小說作品,如《怪物之鄉》、《新神》等,會以臺灣東部作為故事背景,並提及對於未來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前景的想法,頗具啟發性。

本期「專題」單元,則收錄了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的黃宗潔老師與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的張雅蘭老師兩人的評論。黃宗潔老師於〈那些雲端鑰匙也無法開啟之境:吳明益《苦雨之地》〉一文中,討論吳明益老師的《苦雨之地》。在此文中,黃宗潔老師除了說明《苦雨之地》所呈現的「科學與文學」、「實證與想像」辯證關係外,亦探究吳明益老師於該小說內部以及與其他作品所串聯建構成的「文學星系」或生態體系。張雅蘭老師則於〈愛特伍末世三部曲的激進生態推想〉一文勾勒加拿大作家愛特伍《末世男女》三部曲中的生態反思:愛特伍除了描繪當代人類破壞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反噬效果外,更「暗示人類未來的生存依賴著跨物種的合作」。

本期「說書論理」部分,則精選兩篇文章。第一篇,為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蔡士偉暢談其所策劃的〈超編碼——地理圖/誌的當代藝術測量術〉藝術展覽:該展覽位於空總的聯合餐廳與通信分隊大樓,共有15位藝術家與2個單位參展,同以「地理圖/誌作為創作關懷與基點」,藉此「重新追問藝術在當代的位置」。另一篇,則由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的博士生陳瑄討論喪屍小說與電影所隱含的倫理觀,包含人類與喪屍、生與死之間的對立或辯證關係;藉此,陳瑄進而思考超越人喪二分的(不)可能。

本期「新銳視角」則邀請到去年甫至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任教的楊子樵老師介紹自己的研究。楊子樵老師研究的重點,在於「透過對媒介技術與媒介美學的系譜性考掘」,「重建那些被現代東亞冷戰地緣所框限或遮蔽的文化想像與美學實踐」。楊子樵老師更計畫於近期出版專書,討論東亞冷戰時代,中港臺三地的政宣媒介,令人十分期待。

本期「好書精選」則介紹三本著作。首先登場的,是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馮品佳老師所主編的《文學、視覺文化與醫學》,收錄八位不同作者的論文,皆從醫療人文的角度探討圖像敘述、電影、西方中古與當代文學作品。接著介紹的書籍,是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單德興老師所編纂的《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收錄國際知名的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者黃秀玲教授所撰寫的二十六篇論文,並由臺灣多位學者合力翻譯而成。最後,則介紹單德興老師的《法緣.書緣》一書,收錄十四篇文章與訪談,呈現單老師作為「行者」、「學者」、「作者」、「譯者」四重身分的見聞與經歷。

最後,本期的「如臨現場」單元,則由逢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鄭如玉老師與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吳佩如老師兩人,分享參加今年年初於高雄師範大學所舉辦的「以文淑世: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計畫」第三年醫療人文研習營的心得。鄭如玉老師回顧了參加研習營三天所參與的活動,包含講座、分組討論與工作坊;與會者甚至訪視了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空間,為特別且十分有意義的經驗。吳佩如老師更從個人生命體悟的角度,回顧過去參加第二、三年醫療人文研習營的動機與感想,並反思醫療與人文研究兩者的互補之處,深具參考價值。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