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法緣•書緣》

下文字摘錄自作者〈自序〉:

本書是我繼《我打禪家走過》(二〇〇六)與《禪思.文思》(二〇一七)後,於法鼓文化出版的第三本文集,書名《法緣.書緣》再次來自編輯部的巧思,英文書名A Dharma Life: Through Heart, Mind, and Practice則來自多年好友、華裔美國資深編輯、詩人梁志英(Russell C. Leong)的建議,以示書中種種都來自一位佛法修學者的生活與生命。全書將近年來的這些文字,歸納為與我生命密切相關的法緣與書緣,並依照個人的多重角色,分為「行者之行」、「學者之學」、「作者之作」、「譯者之譯」四部分。隨著自己的閱讀、寫作與踐履,前兩本文集反映了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而自我認知的「行者」、「學者」、「作者」、「譯者」的「四者合一」的身分與意涵也逐漸明朗。本書延續前兩本書中所呈現的法緣與書緣的交會,並與幾位師長的世間法因緣相互映照,共同成為我人生道上的指路明燈。

書中收錄的十四篇文章與訪談,便是依照這四種身分歸類。「行者之行」的五篇文章,記錄了一己的閱讀經驗與學佛因緣:從人生不同階段接觸到的《心經》,一九七〇年代友人結緣的聖嚴師父早期著作《瓔珞》與工具書《佛學常見詞彙》,到師公東初老和尚創刊的《人生》雜誌七十週年暖壽,再到二〇〇一年法鼓山臨時寮房聖嚴師父主持的默照禪七,以及二〇一八年、年逾花甲之後於法鼓山禪堂參加的禪七。這些文章留下了人生旅程與修行道上的鴻爪。

 

「學者之學」收錄的兩篇文章,則由不同的視角出發:一是身為翻譯的實踐者與研究者,如何藉由學術會議的機緣,根據晚近成為顯學的翻譯學之觀念,重新學習,反思並剖析聖嚴師父禪書翻譯過程中的繁複微妙;另一是身為資深讀者與文學學者,重新回到閱讀與學習文學的初衷與喜悅,透過名家對於生死大事的省思與創作,與相隔近半世紀的故鄉母校南投高中學弟妹分享,希望能開啟他們欣賞文學的興趣、愉悅與智慧。
 

「作者之作」收錄的四篇文章,記錄了此生有幸結下師生之緣的老師,以及對我有深遠啟發與影響的學界前輩:大學時期文學與翻譯的啟蒙師余光中老師,研究所時期示現穩健踏實、一步一腳印的朱炎老師,有多次訪談與文字之緣的齊邦媛教授,以及開啟我學術翻譯之路的楊牧教授。這幾位名家兼具作家與學者的身分,豐富的著述與傑出的成就示範了「作者」的行誼。
 

「譯者之譯」的性質有別於前三部分,針對「譯者」進一步轉譯,強調其做為「中介者」與「再現者」的角色,成為受訪者與讀者之間的擺渡人。此部分收錄了三篇文字:一為演講與問答紀實,重點在於個人身為聖嚴師父數本禪書中譯者的角色,以及這些翻譯的過程與意義;一為師父親近的在家弟子張光斗菩薩,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與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共同製播的《幸福密碼》,邀我進行訪談,在疫情廣泛衝擊人心之際,透過廣播與聽眾分享;一為時任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祕書長的年輕學者林嘉鴻博士,針對學術研究與終極關懷的殷殷扣問,促使我深自反省。三篇文字雖然性質不同,閱聽者有別,但體現了「中介」與「再現」的特色,共同建構了個人「四者合一」的角色,恰好做為本書收尾。

書籍介紹文字版權為法鼓文化所有

© 各篇版權屬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of each article remains with the author(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