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21 以文淑世:醫療
人文學術研習營側記
撰稿:鄭如玉(逢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今年很榮幸能夠參加由醫療人文跨領域計畫主持人馮品佳老師所開啟的醫療人文營,此次活動由交通大學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中心與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共同主辦,主題為 「說老偕老:老化與老年再現與書寫」,為期三天。醫療人文營邀請了許多外文學者、醫療或照護工作者共同擔任講員,分享其研究心得。參與學者眾多,包含馮品佳、張淑麗、Boyd Davis、李翠玉、呂佩穎、蔡克勵、蔡振興、林建廷、黃柏源、王穎、余嬪、李有成、陳重仁、張錦忠、鄭月婷、蔡奎如、雷蕾、陳忠勝老師、吳舜婷、張瓊惠、華恒明、黃心雅、王儀君、林玉珍、孫小玉、張逸帆、郭欣茹、謝文珊等。
活動採多元的形式,包含研習講座、分組討論、影片導聆、實地參訪、走動式工作坊(walking workshop)及原民對談等。此次的主題演講者北卡羅萊納大學夏洛特分校英文系教授Boyd Davis所談的主題是「失智症言談:以研究人員和護理人員的溝通為焦點」(Dementia Discourse: Emphasis on Communication for Researchers and Caregivers),演講內容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其父母先後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促使她將親身經歷轉化為研究的動力與方向。她原先研究的方向為各年齡層的言談與敘述,從1999年起,她聚焦於紀錄與研究失智症患者的言談與敘述,希望能幫助自己與他人更有效率地與患者溝通。接下來的每一位主講者都拋出了不同的、令人深思的議題,三天下來,真的受益無窮,幫助我在看醫療相關作品時能從不同的視角切入。
我這次參與的分組討論恰好也是由 Boyd Davis 教授擔任導讀,在這個討論團隊中,成員來自不同的領域,有醫生、哲學系教授、性別所的博士生、台文所的博士生、志工以及許多外文系教授,當我們被指派討論某些議題時,我驚覺觀點的多元性。此次醫療與人文的跨領域對談讓我感受到人文如何能進入醫療體系促成某種改變,讓醫療敘事能夠有更深的人文底蘊與關懷。
此次活動的一大特色是採走動式工作坊,我們去訪視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無障礙之家中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空間,看到他們如何上課、飲食與工作,貼近他們的生命經歷。這是十分難得的體驗,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身心障礙者所面臨的課題與困境,也幫助我們在處理相關議題時能更敏感更纖細地爬梳與釐清其中的問題。
此次活動深具意義,幫助我們培養面對老化與疾病,更讓我們能進一步產生對當代疫情或疾病該有的倫理回應。當疾病與死亡成為每日最貼近我們的日常時,我們漸漸學會在其中找到尊嚴、關懷與救贖。在後疫情時代,我們看到更多充滿人文關懷的醫療敘事,如疾病與醫療史的圖像集冊或相關影視創作。以後者來說,例如,在《紐約新醫革命》一劇中,我們看到位於紐約的新阿姆斯特丹醫院中的醫生如何同時成為救死扶傷者與患者;此刻,人文精神更顯重要,因為劇中醫生的成長或命運的軌跡其實多半與患者交織在一起,形成更細緻的人文圖譜。透過此類醫療敘事,扁平的生命似乎能更具厚度,能結晶化為折射不同視角的水晶,那是一種能不斷結晶並增生出更多生命力與創造力的生命敘事,一種醫療與人文精神能共舞的生命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