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 編輯室前言
本期的電子報為理監事改選後,由兩位新的主編楊乃女及林宛瑄老師進行 編輯工作。新的電子報除了延續先前的專欄之外,並增加了學術專題及新書介紹 兩個專欄,期望能將學術界先進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各 位會員。往後的電子報預計增加學術活動側寫,介紹更多學術新知。
這一期的電子報內容共有有人物採訪、學術專題、新書介紹三個專欄。人物 採訪的部分,我們邀請了台大外文系劉毓秀教授,分享她這幾十年來在學術界與 婦運界的經驗。學術專題以「人與非人」為主題,邀請了黃涵榆教授、黃士元教 授、及陳建龍教授撰寫三篇短文,分別是〈恐怖研究的非人轉向〉、〈從非人看 待人〉和〈名產(媒)與美食(介):飲食作為身份認同的技術 之一:名產(媒)〉。 黃涵榆教授研究恐怖文類多年,他認為此文類應該超克傳統的人文主義及人類中 心思維,他提出以思辨實在論的新哲學為恐怖文類進行「非人轉向」的研究......[全文]
II. 人物採訪
劉毓秀老師老師(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本次訪談很榮幸邀請了台大外文系的劉毓秀老師談談過去數十年在學界的 經驗與感想,毓秀長期耕耘女性主義及精神分析理論,並且投入婦女運動多年, 在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年代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此次訪談邀請她針對自己在 學界與婦運界的生命經驗,分享她如何堅持作為一個 free thinker 的歷程。
毓秀畢業於台大外文系研究所,在畢業之後應徵上新埔工專的教職,當時覺 得那裏環境很好,曾經想在那裏終老,當一個 free thinker。後來在學姊的引薦之 下,回台大外文系當了助教。台大早期助教只須寫論文就可以升等,毓秀也透過 這個管道升等,而在這過程當中,她發現寫論文這件事情很適合她,因為她喜歡 獨立研究,專心寫論文。她就以這樣的方式一步步升等,繞過了攻讀博士這一關。 毓秀在大學時代有過特別的經歷,也就是曾經......[全文]
III. 學術專題
01
恐怖研究的非人轉向
黃涵榆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恐怖研究的非人轉向」?如果恐怖文類自其十八世紀的哥德小說根源一直 以來都充斥各種擾亂人類世界的妖魔、謀殺、罪惡和恐怖,「恐怖研究的非人轉 向」難道不是一種套套邏輯(tautological),一種多餘的研究課題或取徑?若非如此,從何處轉,去向何處? ......[全文]
02
從非人看待人
黃士元副教授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
1829 年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出版其生前的最後一本小說《威 廉麥斯特的遊走生涯》(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 Wilhelm Meister’s Years of Wandering )。就整體結構而言,這本小說超越傳統小說文類在敘述上所偏重的情 節發展,人物心理的描述,線性敘述過程與完整的架構。除了基本的框架敘述 (Rahmenerzählung)交代主角威廉麥斯特所發生的事情外,小說裡更穿插許多書信, 日記,文件檔案,格言,以及數篇各自獨立的中短篇小說(novella)。 ......[全文]
03
名產(媒)與美食(介):
飲食作為身份認同的技術 之一:名產(媒)
陳建龍助理教授 世新大學英語學系
在物質文化的研究範疇中,飲食很少跟飲食有關,抑或說,飲食文化很少跟 飲食需求有關。既非直接相關,便非目的所在,既非目的所在,則可視為媒介。 而當我們以媒介來看待飲食,並非將「媒介」作為一個單一語義的詞語,而 看作 是「媒」、「介」二字的組合。媒,是拉攏,是湊對,將兩個各異的對象 作連結;介,是引渡,是轉移,幫某種暗藏的心思找出口。舉飲食為例,則名產 可理解為媒,美食可理解為介。 ......[全文]
IV. 新書介紹
01
《華美的饗宴 : 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
本書為學術論文集,由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教授主編,2018 年 8 月由書林出版社出版。以下為單德興老師提供之新書介紹:
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發軔於 1980 年代。1990 年代起在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 所的大力推動下蓬勃發展,蔚為風氣。本書為教育部主題論文集計畫之成果,收 錄了十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選文涵蓋不同世代學者的多樣化關懷,主題橫跨 離散、後殖民、性別研究、精神分析、創傷理論與族裔論述等 ......[全文]
02
《倫理的臉:當代藝術中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
本書為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黃宗潔撰寫之學術專書,2018 年 9 月由 新學林出版社出版。以下為黃宗潔老師提供的書序:
自序:我想召喚感受的力量
自從去年九月出版《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之後,偶爾會收到朋 友或讀者的回饋,他們告訴我,之前很少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動物和人的關係。 這樣的說法總是讓我一方面感謝,一方面感傷。「很少這樣去思考」的背後並非 冷漠,而是陌生。我慢慢發現,大部分的人對動物其實非常陌生,動物和我們的 日常生活如此緊密相連,但為何對多數人而言,牠們卻是一種被視而不見,近乎 ......[全文]
03
翻譯凱薩琳·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的後人類經典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賴淑芳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今夏收到比較文學學會新任電子報主編邀稿,希望向學會會員介紹我和人工 智慧學者李偉柏教授合作執行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的成果:譯書《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2018 年 7 月,時報文化出版) ,並分享翻譯心得。 以下部分節錄自〈譯者導論〉以饗會員讀:
「凱薩琳•海爾斯的《我們如何成了後人類:控制學、文學、資訊學中的虛擬身體》(N. Katherine Hayles’s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於 1999 年芝加哥大學出版,對照邁進工 業 4.0 的現今,人工智慧、人工生命、認知科學、巨量資料、物 ......[全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