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電子報
Newsletter
第12期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Newsletter No. 12 (2015.4) 全文PDF檔 [點我閱讀]
專輯序言
黃 宗 慧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在台灣外文學門更迭的研究趨勢中,文學理論一直佔有一定的位置,然而所引起的爭論也不曾暫歇,例如文學文本與批判理論之間是否存在著主客關係?果真如此的話,理論是否有反客為主地凌駕於文學之上的趨勢?文學研究難道非得依附於理論之上不可嗎?又或者文學本身原已處處充滿理論,而理論亦可能是一種文學?這些問題的提出與論辯,使得反思理論——或反理論——的呼籲始終與理論研究同在。事實上,芝加哥大學教授布朗(Bill Brown)在2001年為Critical Inquiry的「物」(Thing)專號所寫的前言裡,第一句話就丟出了類似的問題:「所有的東西都要用理論加以複雜化,這是否不太合理——如果不能稱之為過度固執的話?」(1)。[1]他並借用拜厄特(A. S. Byatt)小說《傳記作家的故事》其中的情節來說明理論造成的不耐:小說的主角是一位研究生,他受夠了拉岡,受夠了關於狼人的解構閱讀,而當他抬頭看見看很髒的窗戶時,突然有了某種頓悟:「我得要擁有一些東西(things)才行」(1),他於是決定放棄理論,享受眼前的世界,就算是「一扇真實的,很髒的,把陽光擋在外面的窗」(3),也至少是一樣東西。這樣的心情,或許也並未在當今的學界消失,甚至會讓不少人心有戚戚焉吧?然而布朗並非要讀者認同書中主角的態度,而是要藉以質問,當我們捨棄理論時,所想要擁抱的是物(thing)或者是物體(object)?它們是一樣的東西嗎?而東西就必然是真實的、對立於抽象的意念(idea)嗎?但我們不也把那些難以名之的,都稱為東西?如果即使看似平凡無奇的東西,其實都還是如此這般地以其獨特的不確定性(specific unspecificity),向我們拋出一個個需要被理論化的問題(3),我們又如何可能真的拋棄理論,天真地以為可以就此掌握到某種確實的東西?布朗的論述於是順理成章地回歸到被拜厄特的主角所厭棄的理論路線,海德格、班雅民、梅洛龐蒂、拉岡、布希亞……,理論大師們的名字繼續充斥在他這篇前言中。
布朗是否因此成功地讓讀者看到了理論的無可取代?這當然是見仁見智、甚至可以說是信者恆信的問題,但是將他的自問自答與文中所提到的另一件事合併來看,我們將會發現,不管是在布朗反思理論之(無)用的十多年前,還是在今天,文學理論面對的仍是相同的問題:從來就不只是「有沒有必要研究理論」與「怎麼使用理論」的問題,還有「研究的理論夠不夠潮」的問題;布朗在文中提及了當他告訴一位藝術史學家他正在籌籌備關於「物」的專號時,對方頗為值得玩味的反應——「喔,就是20年代的那個主題在90年代老調重彈是吧?」(13)為了回應這個「研究已過時」的嘲諷,布朗除了試圖證明談論「物」此一主題依然有其重要性之外,還表示諸如班雅民或巴岱耶在20年代的觀點其實在90年代都已重新活躍了起來,何況這些被指為過時的觀點仍充滿洞見;儘管如此,他也承認,由於學院內化了時尚體系的價值觀,因而總是推波助瀾地讓「過時」早日發生,也因此對於「不研究當紅的主題便是過氣」這樣的指控他雖不能認同,顯然也不意外。布朗就學術與時尚所做的類比固然並非他文章的重點,但卻足以作為思考「理論趨勢」此一議題的起點:在我們尚未或無法捨棄理論之時——照布朗的說法,「你就算站到東西的那一邊去,也還是擺脫不了理論這東西」(3),除了瞭解現今理論的發展趨勢之外,對於理論為何有其趨勢、作為研究者又如何面對這樣的趨勢等問題,也應該要有更深度的思考,才不至於被看似勢無可擋的某種理論帶著走,這也是「理論.趨勢」專題的立意所在;本次專輯因此邀請了李有成、林玉珍、沈志中、陳春燕、劉紀蕙、蘇秋華六位教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撰文探討「理論趨勢到底是什麼東西」,他們有的反思自身與理論的關係,有的針對所觀察到的研究趨勢加以分析討論,也有的就自身所感興趣的研究趨勢提出報告,各篇切入理論趨勢的方法雖有不同,卻處處皆有可以產生對話或相互印證之處。作為專輯的編者,除了要感謝作者們的大力幫忙,願意在水深火熱的開學期間應邀寫一篇沒有「論文點數」的文章,更受惠於其中紮實的內容所開啟的深刻思考;以下的簡介自然難以完全凸顯各篇文章的精彩之處,僅能就其中的主要觀點與專輯的安排方式加以說明。
專輯的第一篇文章是李有成教授的〈理論與我〉。李教授談到他求學階段的那個「大理論時代」,也談到自己書寫碩士與博士論文經驗中曾面臨的理論危機,他一面追溯著理論趨勢變遷的脈絡緣由,一面尋思自身在不同情境中研究理論時產生的不同體認。面對大理論的式微,他從容表示「理論其實已經成為我們知識傳統的一部分」,理論既已改變了我們了解世界的方式,就「不會消失,只會以不同的面貌不斷出現」;眼見年輕學者與研究生對理論的焦慮,他則適時提醒「必須先弄清楚自己的問題何在,才知道要求助於何種理論。學習理論最終還是為了啟迪我們,幫助我們思考問題」;而他所謙稱的,對理論的「粗淺體會」——理論「訓練我們的批判性思考,讓我們可以比較不那麼偏執,比較開放地思考文學或其他知識傳統……理論也應該教會我們反躬自省,培養我們自我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其實正是現今理論研究者極可能忽略的重點,畢竟「以批判性思考處理外在現象不難,要以之自省,甚至因此要自我懷疑或自我否定就未必那麼容易」。事實上,當初籌畫此專輯時,之所以將主題訂為「理論.趨勢」,有一部份的理由也是因為近年來自己不斷在反思理論研究者的定位:當今理論研究被「另眼相看」的現象——不管是被反理論的一方視為虛無縹緲的玄學或秘教,還是被部份理論研究者本身自恃為高人一等的武功——讓我不時思索著(或說疑惑著)自身的研究與理論的潮流將往何處去的問題,因而有了想「回到原點」的心情,李有成教授的文章從自身研究理論的過程出發來談他的領會與反省,正示範了回到原點檢視理論趨勢的可貴。這次藉由邱漢平理事長委我籌畫四月號電子報專題的機會,得以邀請到啟蒙我進入理論研究的李教授來談趨勢的問題,相信不只是我個人能回到原點去反思投入理論研究過程中的得失,外文學界的先進、同仁乃至學生們,應當也能對於「理論這條路」有更不一樣的看法。
回到原點再出發之後,既然要繼續談論外文學門的趨勢,對於何謂「勢」、何謂「外文學」,自當下一番思辨的工夫,因此「趨勢的理論」此單元安排了劉紀蕙教授的〈趨
勢:內在驅迫力量或是外部情勢導引?〉與沈志中教授的〈夕卜文學〉,企盼此二文針對趨勢所做的理論化思考,能讓我們在面對理論趨勢時開展出有別於「順勢」或「逆勢」二選一的思維方式。劉教授近年針對法國漢學家于連(François Julien)關於中國思想的「勢」觀,進行了頗深入的研究,因此既能迅速勾勒出于連有關「趨勢」的重要論點,又能就其未盡之處提出質疑,並順勢帶出拉岡與巴迪烏的論點來回答她文章題目中的自我提問:是依照外部局勢——即帶有強大驅迫力的社會矛盾以及時代趨勢——所設定的邏輯流變發展,或是「隨著內部思維的不可限定性尋找新的理解與新的思維」?劉教授在理論的推演後提出極實用的建言:「只有不讓自己輕易地被習性與趨勢所牽動,而讓我們在言說行動的每一點,都能夠不斷透過思維的展現,靠近我們所未知的整體經驗與現實,尋找到能夠表達與論述的語言,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地靠近自己」。至於沈志中教授的〈夕卜文學〉,則是由外文學何以是一種矛盾的「夕─卜文學」談起。現今的外文學研究,在他看來猶如把破曉之際就應進行的望星問卜延遲至日落時分,但何以外文學只能在後遺的時間向度中問卜、紓發事後的先見之明?又如何尋找跳脫此種路徑的可能?沈教授以精神分析為論述的參照座標,分析了外文學領域每數年更換一次關鍵字的求變趨勢,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而對於「精神分析與文學詮釋——亦可擴及於批判理論與文學文本——之間的關係到底是該結或解?」這個許多文學研究者所關心的問題,也隨著本文對「問卜」與「釋夢」舉重若輕的闡述,而有了結或解這簡單二分法之外的思考方式——如果說文學能持續令人感動,是因為文學本身構成了「思想的外」、因為「每一部文學作品都在思想地域中開闢出深淵與地層的移動」,那麼外文學就不該停留在「以某人思想閱讀某作品」、「結合某某概念去詮釋某作品」的層次,而應走向從未被哲學思想過的、迫使思想再去思想的「外思」。
在綜論了趨勢的理論之後,專輯來到「理論的趨勢」單元,企圖針對現今研究趨勢加以分析討論,並對於新興趨勢提出評介。單元的第一篇〈國內外文學門「生命論述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是科技部外文學門召集人林玉珍教授從她的觀察出發,對近年生命論述研究興起的趨勢所提出的報告。透過她具體的陳述,我們看到此主題趨勢的形成如何反映了個別研究者的興趣——從身體、感官、疾病、失能等切身問題,到後人類文化衝擊下對生命形式的重新思考,都可能呼應著研究者的內在關切;然而除了個人的內在因素之外,外部的趨勢導引必然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林教授的論文細數了外在學術資源的配合如何使生命論述研究得以蓬勃發展:舉凡研究中心專題講座、讀書會、學術研討會、學術期刊等公共管道,皆是近年來此議題持續發展的支撐力量。另一篇針對研究趨勢所做的分析,〈文學理論熱門議題在台灣:十年回顧〉,則是由曾參與國科會2006年〈外文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畫〉的蘇秋華教授所撰寫,她以該調查報告為基準線,比較了從2005到2014的十年之中,出版於Concentric、《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文山評論》的學術論文,據以觀察本地文學理論熱門議題的變化趨勢;「十年回顧」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即使將研究採樣鎖定在四份學術期刊上,需要整理分析的資料依然頗為龐雜繁複,故已是非常可貴的成果,雖然她遺憾於「採樣規模或許不足,無法作出更全面的觀照」,但這份報告相當程度上仍反映了十年間理論流派的變化與關鍵字的更迭。而對於目前國內學界似有以全球化及跨文化議題引領風潮的趨勢,蘇教授則持較正面肯定的態度,認為即使這「只是呼應當今文化研究的走向,但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台灣學者因本地歷史政治背景而對自身處境加以省思的現況」。
此單元的第三篇則為陳春燕教授的〈新媒體時代的文學課題〉一文。此文並非只是視新媒體理論的興起為數位媒體當道下的必然趨勢,亦非單純引介不同流派的新媒體理論,而是要思考:當新媒體研究帶出了深究媒介、傳介等命題的可能時,目前尚未積極投入的文學研究者們,可以由什麼樣的角度介入此範疇?她舉出的例子包括重新省視媒介與文學文本關係的「比較文本媒體」(comparative textual media)研究,也包括受到媒體理論啟發的「新寫實主義」(new realism)文學批評取徑。陳教授在文中亦指出,有些論者認為,自1980年代起的電影理論研究對於早期電影各種跨 媒介、多感官科技的研究進路,與現今愈益勃興的媒體考古學,實有著在方法論上相互影響、呼應之處,儘管意圖發展文化歷史的媒體考古學已「將研究範圍擴展到涉及各種感受官能的技術媒介,不再侷限於視覺感知」;這種對於理論趨勢間呼應性的觀察,正有助於思考序言一開始所提及的,「理論潮牌」的問題。研究者對於「研究過時」、「老調重彈」所產生的焦慮甚至嘲諷,或許並無必要,因為即使看似「正夯」的理論,也鮮少是與過去完全斷裂的全新趨勢,而有其發展脈絡以及與過去呼應的可能;因此不論選擇投入潮流與否,重點是要能不時反思理論的過去/過去的理論所蘊藏的潛能與未來、回顧研究者本身的取徑,如此將不至於淪入片斷地接收某種理論、單向地附庸某種趨勢的處境。
除了以「理論.趨勢」為主題的六篇稿件之外,本期亦邀請了甫卸下《中外文學》總編輯重任的朱偉誠教授,為單德興教授去年底出版的《卻顧所來徑》撰寫書評。單教授這本擲地有聲的訪談錄,是他歷年來訪問王文興、哈金、林永得、余光中、齊邦媛、劉紹銘、李歐梵及周英雄八位當代名家的成果,朱教授的書評不只評介此書本身,更是針對「訪談」此一文類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做了清楚的闡釋,藉以讓讀者更了解單教授此書的定位與貢獻;在這篇題為〈蒼蒼橫翠微〉的書評最後,他形容單教授是一個「一路走來不斷累積」的默默耕耘者,因此「頓然回望時才能夠這樣欣喜地發現,原來來時路已然是這樣鬱鬱蒼蒼地綠意盎然了」;我想,在學門中多數人有感於學術環境日益艱難的此刻,所需要看到的正是這類默默耕耘者的身影吧,或許如此,我們方能想起投入學術研究的初心,並讓自身的研究不因趨勢的變化而動輒起伏,甚至失去方向。
1 Brown, Bill. “Thing Theory.” Critical Inquiry 28.1 (Autumn 2001): 1-22.
理論‧趨勢
01
原點
理論與我
李 有 成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我求學的年代正好是所謂大理論(grand theory)日正當中的年代。按伊格頓(Terry Eagleton)在《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一書中的說法,「當日常的社會或知識實踐已經失靈,出現麻煩,且急需自我反省的時候,大型的理論就會出現」。大約自一九七○年代之後,許多重要的名字幾乎同時上場,一時之間風起雲湧,整個人文科學(human sciences)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全文]
02
趨勢的理論
趨勢:內在驅迫力量或是外部情勢導引?
劉 紀 蕙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近年來曾經針對法國漢學家朱利安(于連)(François Julien)關於中國思想的「勢」觀,進行了一些研究。透過這些研究,我討論了關於「趨勢」是預先被操縱含帶而自行發展的內在驅迫力量,或是外部情勢導引而無法逆轉的問題,其中涉及了關於思想政治性之可能的詰問... [全文]
「夕 卜」 文 學
沈 志 中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一、星 夜 問 卜
「外文學」,這個詞在指涉「外國文學」或「外語文學」之前,什麼會是它在自身語言的原生狀態?無論野蠻與否,讓我們先分析、拆解這個詞:「外─文學」。《説文解字》:「外,遠也。卜尚平旦,今夕卜,於事外矣」。原該在暗夜破曉之際的望星問卜,卻遠到日落才至,彷若遲來的事後先見之明... [全文]
03
理論的趨勢
國內外文學門「生命論述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林 玉 珍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
儘管大眾對文學無感的理由,是文學脫離現實,熱愛文學的人深信文學不外生命的呈現,而生命論述研究,也一直是國內外文學門研究者所關切的面向。這研究議題除了以個別論述、研究計畫等方式展現外,更透過研究中心專題講座、讀書會、學術研討會、學術期刊與等公共管道,讓不同切入點的個別論述彼此激盪,進而歷久彌新... [全文]
文學理論熱門議題在台灣:十 年 回 顧
蘇 秋 華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前言
本文擬針對近十年台灣外文學門之英美文學學者在「文學理論」上所呈現之研究趨勢作出概括性觀察。由於一般趨勢研究在執行上往往需要大規模的採樣分析,難由單一學者獨立完成,因此我參考國科會(科技部前身)人文學研究中心於2006年公布之〈外文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畫〉之調查成果... [全文]
新媒體時代的文學課題
陳 春 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副教授)
目前通稱的「新媒體研究」,其實是個較狹義的界定,主要放眼二十世紀後半葉開始出現的數位媒體。在當前媒體理論中,另有一波「媒體考古學」趨勢,以傅柯(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及系譜學)方法,追索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新技術媒介。這些新興的討論,似乎對傳統視覺媒體(攝影、電影)帶來最直接正面的衝擊... [全文]
04
書評
蒼蒼橫翠微:讀單德興《卻顧所來徑:當代名家訪談錄》
朱 偉 誠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說現今台灣學術界已非(或越來越如此)昔日可以優游穹思、講道問學的場域,大家應該都頗有所感。在研究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努力去達到要求標準就常常已經搞到筋疲力竭自顧不暇了,在工作以內實在很難再花工夫去做那些沒有什麼學術肯定的事... [全文]
會員新書
01
《情感、信仰的潛意識迷陣》
作者:蔡 淑 惠 (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出版單位:台北書林,2013。
摘要
愛,一樁心靈幻想事件,難以言說清楚,若深度細部探索,幻影隨即消隱,感到一種徒勞的智力苦役。正如蘇格拉底的名言,我們窮其一生就是要「認識自己」,畢竟自我內部總潛藏著部分無以名狀的混沌動力,勾引卻又迴避語言符號的召喚。本書嘗試用精神分析理論的言說路徑,進入心靈結構的神祕場域,並解釋精神分析忽略藝術面向的情動力有其源源不絕的創造力量,藝術創造力指向內在性的神祕,而不是全然在處理病徵... [全文]
新進會員
01

姓名:李為堯
性別:男
職稱:實踐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
專長: 英國浪漫主義
自我介紹:
目前任教於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應用英語學系,專長為英國浪漫主義,103年獲得科技部計畫補助(威廉.華茲渥斯與頌體傳統[ NSC102-2410-H-158-012-]),目前研究重心為華茲渥斯後期詩作與維多利亞時期之關係。
02

姓名:林盛彬
性別:男
職稱:淡江大學西語系副教授
專長:西語文學、美學、比較文學
興趣:寫作、繪畫、攝影
自我介紹:
1957年生於雲林縣東勢鄉。現任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副教授。教學之餘,從事寫作。主要創作文類為現代詩。曾參加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笠詩社同仁,曾任笠詩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