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誠摯殷切的導師楷模——悼念邱漢平老師

​李育霖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春日時節,梅雨霏霏,初聞邱漢平因病離世,除了驚訝之外,心中更是不捨。憶起邱老師猶帶誠摯殷切的微笑面容,至今仍歷歷在目。

 

     我與邱漢平老師在2003年結識。那時我從美國回台灣初入學術界,對於學術界相當陌生,不認識太多人。我的博士指導老師博格(Ronald Bogue)建議我與當時在師大英文執教的邱漢平老師聯繫,博格老師說邱老師是一個相當親切的人。於是我鼓起勇氣打了電話給邱老師,而這通電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電話之一。在那之後,十幾年來,我與邱老師亦師亦友。我還記得我們初次碰面的那天,邱老師請我吃了和平東路上的美食,而後來,我們也經常一起遍嚐台灣的美食。老師邀請我參加他正在舉辦的讀書會,之後,我也加入邱老師主持的科技部跨領域的整合型研究計畫。一起做研究和讀書的日子顧得相當愉快,也相當令人懷念的。那時候,邱老師與我以及許多學界的友人,經常在星期六的午後一同讀書,一同學習,活動結束之後,則一同品嚐美食。我們的足跡不僅遍及台北、淡水,也曾到新竹、台中,甚至台南等地。除了教室裡讀書之外,我們在古道上談論學術,也在觀賞黑面琵鷺時關懷生態問題。邱老師身上自然散發的親切感,淡化了我們初入學界的不安與焦慮,而他與對身邊事物的熱情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學術發展的初步描圖。

 

     邱老師是熱心引領學術後輩前進的學者。除了科技部整合型計畫的讀書會之外,邱老師還辦了許多各式各樣的讀書會,例如海德格讀書會、班雅明讀書會、德勒茲讀書會等,都是學界耳熟能詳的活動。而這些讀書會無一不督促著我們繼續深化,進一步充實學術基礎。學界同仁戲稱邱老師是「讀書會之父」,但那是讚美之詞,因為邱老師總是永不忘學術初衷,時時勤勉用功。如今這稱號留下的是孜孜不倦學術典範與提攜後進的導師楷模,而我相信邱老師建立的這一形象也將在學術圈中繼續流傳。

 

     邱老師在學術圈為人津津樂道的,還包括他為科技部舉辦的學術研習營活動。自2004至2011連續七年的時間,邱老師為科技部舉辦的研習營活動。這是專為新進學者舉辦的學術研習營,邱老師以他一貫敏銳的學術嗅覺與服務熱誠,不斷引進前沿的學術概念,並在學術圈內管領風騷。這些活動變成了我們每年必須參加的活動,因為在這些場合,我們不但可以目賭學術前輩的風采,更可以學習領會最新的學術研究趨勢。

 

     邱老師不僅引領國內學術研究風氣,這一學術熱情也延伸至國際學術場域。邱老師曾舉辦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算是2012年舉辦的第一屆亞洲德勒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德勒茲研究方興未艾,邱老師將這一股風潮引進亞洲與台灣。那次研討會,眾多國際知名德勒茲學者群聚在台灣,不僅是台灣學術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德勒茲國際研究的一段佳話。在國際會議之外,邱老師還外加了連續三天的研習營,由國內外知名學者授課,再次造福研究生與新進學人。邱老師在會議中展露了台灣活潑的熱情與深刻的友誼。亞洲德勒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至今仍持續舉辦,而在台灣的第一屆會議無疑立下了良好的範例,更重要的是,邱老師讓台灣在德勒茲研究的國際學術網路中佔了一個重要的席位。

 

     邱老師擔任過許多重要學術團體的理事長,包括比較文學學會,英美文學學會等,並擔任許多重要期刊主編與學術編輯委員,例如Concentric,《中外文學》,《科技部人社中心電子報》等。邱老師擔任學術社團負責人期間,皆秉者前衛的學術視野與一貫的服務熱誠,每每提示重要的學術議題,以回應當下所處的實際社會環境。而這些關懷也在期刊的編輯實務中具體展現。我每每憶及邱老師在各項繁瑣的行政會議中對於各項事物細節堅持執著的身影,不由得感佩邱老師長時間以來對於學界的費心與貢獻。

 

     去年年底我邀請博格老師來台灣,為我們翻譯的《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一書舉辦簽書座談會。邱老師也參與了此項翻譯計畫。我邀請邱老師前來參加座談時,得知邱老師生病了。但邱老師相當低調,不願太多人知道而為他擔心。今年年初,我與彥彬相約去看他,但他仍婉拒了,因為他不願我們費心。再過不久,邱老師來信,提到他近些年來陸續購買許多關於班雅明與德勒茲研究的相關書籍,原本計畫退休後好好研讀,同時也重拾德文,希望能將編雅明的著作重新翻譯出來。但這計劃恐怕要擱下了。邱老師說希望將這些書轉贈給我,但卻不能答應我去拿取,因為他怕師母無法承擔書架清空後的感傷。我相當不捨,暗自忖度著邱老師的話語,在邱老師的學術熱情之餘,我感受到的是邱老師一貫的貼心與不常說出口對於家人溫柔的疼惜與無盡的關愛。

 

     邱老師最愛談翻譯,並經常引用班雅明的話,「翻譯一如切線相交於圓周,無限趨近,但卻不接觸。」現在,我坐在電腦前敲著鍵盤,慢慢細想懷念著邱老師過去的種種事蹟,但我並不知道怎麼「翻譯」與說明邱老師一生的無私的奉獻與學術成就,也許我們也身在不同的次元中。但是我想,我們不同人生經驗的遭遇,恰恰彰顯生命本身的真實與良善。也祝邱老師在天國安靜休息。

bottom of page